第六十八章 凤阳民情

    第六十八章 凤阳民情 (第3/3页)

,泥沙太多,往往淤积,后面就有人提出了,引淮济黄,束水攻沙之法,引得就是洪泽湖的水,用来冲刷黄河河道,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洪泽湖的水位一定要高于黄河。

    黄河已经有地上悬河之称了,而洪泽湖更是地上悬湖,有些地方洪泽湖水面高出地面八米。

    八米,如此悬殊高度,不发大水,才是违背自然道理。

    淮河上游多山,夏季一下雨,洪水来得特别快。下游又不能宣泄,而且洪泽湖南边是大明祖陵所在,确保祖陵又是一个治水重点。

    于是乎,上游大水,宣泄不出去,到处横溢  也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大明朝廷对凤阳下的功夫不可谓不大,当初朱元璋将江南富户迁来好几万填充凤阳城。但是到了后来,还是远远不及别的地方,原因无他,就是这里复杂的水情,黄河,运河,淮河,洪泽湖,纠结在一起的状态。

    一次次发大水,而起是水涨得很快,但是退得很慢。往往好几个月太退,毕竟下游泄水不畅。

    土地长期泡在水里,时间长了就变成了盐碱地,不能耕种。而且很多熟地被水一冲,上面就会铺上一层厚厚的沙子,以至于深一两米,自然而然土地贫瘠,而这样的土地,又非常适应蝗虫的幼虫生长。

    只要一旱,就会蝗虫大做。

    当然了,现在还没有发生到这个地步。

    所有人都以为人定胜天,其实不过是大自然的时间观念与人类不同而已。大运河建成之后,到明代中叶,这种反噬已经将开始,到了康乾之时,治水更是朝廷第一大务。

    就可见一斑。

    张轩自然看到这么远,不过他依稀记得,建国之初,本朝太祖也说过:“一定要治理好淮河。”甚至他穿越前几年,还有印象,就是淮河入海工程,这就是数百年来历史遗留问题。

    只是张轩却不知道,此地的情况有这么惨了。

    甚至让张轩改变计划,他不敢从凤阳出发进攻淮安,无他,要路过洪泽湖。他唯恐有人给他来一个水淹七军。

    只是下一步该怎么做,张轩心中还存着思量。

    “大人仁心必定能感动上苍的。”张素说道。

    张轩只觉得有一些讽刺,微微一笑也就没有说什么了。

    “报。”忽然有一个士卒闯了进来,说道:“禀报大人,凤阳城四门皆开,官军大举出城。”

    “什么?”张轩眉头一锁,说道:“这是怎么回事?马士英想干什么?”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