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兵额之争

    第十一章 兵额之争 (第3/3页)



    已经成为普遍事实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夏军没有补充战马的地方。只有云南能采买些滇马。

    但是滇马不能作为战马使用。而且战马也是有寿命,一匹战马最多能用十五年,十五年后,就进入暮年了。

    也就说甚至不用打仗,单单是过上七八年,夏军仅存的成建制骑兵,都要面临着无马可骑的地步。

    本钱夏军在骑兵上就稍欠清军,一但拖到那个时候,夏军纯步兵北伐,结果未必好到什么地方去。

    故而马的问题,相当迫切。

    而四川,却是一个少数处于南方,还能采买马匹省份,只要拿下四川,就有一个战马来源,这个战马来源,在清军高层之中,或许并不在意,但是在夏朝之中,却是举足轻重的。

    第二个原因是盐。

    两淮产盐,供应全国很多省份,虽然沿海各省或多或少都产盐。但是两淮的产量却是最高的。而今两淮盐断绝各地的盐价都升上来了。

    张轩已经想办法提高各地各地的食盐产量,但这都是一个见效慢的办法。而四川的井盐也是大大有名的。如果能四川井盐的产量能为张轩所用,也可以省了张轩的好些工夫。

    更不要说,北伐的话,千里平原,骑兵不足的情况之下,处处受制。而且一不好,就控制不住作战规模了。

    而四川是一个封闭的战场,双方投入的兵力也能限制,不至于一败之下,收不住阵脚,重蹈罗玉龙的覆辙。

    而且吴三桂在四川几乎是半独立的姿态了,距离北京实在太远了,一旦开战清军,即便是想增兵,从北京到四川也要走几个月才行,但是大夏的禁军,逆流而上,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进入四川。这种增兵速度也站优势。

    各方面权衡之下,张轩觉得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就罢了,先与清军相安无事,但是一旦朝廷有一战之力,那么进攻四川,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在座的所有人都是大夏核心重臣,故而张轩也没有对他们保密的意思。几乎已经明示了。只是而今仅仅是准备而已,真正开打,却要看大夏的财政状况了。张轩而今仅仅是做一个铺垫而已。

    张轩说道:“而枢密院事务繁杂,需一名重臣坐镇,却不知道那位将军,愿意回京掌管枢密院,助朕一臂之力?”

    张轩一边说,一边看向曹宗瑜。其中的含义再明显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