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城里的故事灯火以及人(下)

    第六百零九章 城里的故事灯火以及人(下) (第2/3页)

大人不愿意让洛阳城做出些改变,所以便做了好些事情,这是老大人的意愿,就像是老大人不愿意身处黑夜里一般,都有自己坚守的东西,好像看起来没什么错,但我却是想问问老大人。”

    陈天恩漠然道:“你有什么资格问老夫?”

    “老夫之前是朝堂重臣,不知道多少人是老夫的门生,就连陛下,见了老夫也要和颜悦色,不敢高声语,其余的文坛士子,更没有任何一人胆敢在老夫面前做些过分的事情,你是谁?即便你是刑部供奉,即便你是哪所谓的山上人,也没有半分资格在我面前说这些话。”

    陈天恩似乎气急,整个人的胸口起伏,很是生气。

    年轻人看着他,眼里也没有什么情绪,只是等到陈天恩说完了之后,这才说道:“我只是想问问老大人,既然食君之禄,为何不为君分忧?”

    陈天恩不管如何心向学宫,不管是不是以学宫准则为处事依据,但是有一条,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那就是他是延陵的臣子,是吃着延陵的米,拿着延陵国君,那位皇帝陛下给的俸禄,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这种事情,并非是延陵的这些儒生提出来的,而是学宫的那些先人,前辈,在很多年前的一本典籍上写下的两句话。

    那位学宫先人写下这本典籍之后,迅速便让这本典籍成了很多读书人的立身之本,在延陵,本来官场上便多是读书人,有了这本典籍之后,便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处事准则,当然,这若是一般的学宫夫子所着,那肯定不能让他们都信服,可是这位学宫先人不是一般人,而是云端上的某位圣人之一。

    虽然那位先圣人,现如今肯定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了,但是那位当年威望不比周夫子差的圣人所留下来的典籍,终究还是深入人心了。

    年轻人看着陈天恩,平静问道:“老大人反正不喜欢黑夜,是因为心向光明,可老大人也不想洛阳城做出改变,也是因为心向学宫,可是老大人吃着洛阳城的米,为学宫想着千秋万代,真的不觉得有

    半点羞愧之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