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浑天各一方 第六十一章 做媒

    第七卷 浑天各一方 第六十一章 做媒 (第2/3页)

面,开口又问:“如此说来,众爱卿皆以为联姻为上?”

    “正是正是,不错不错,极好极好。”一个意思能用层出不穷的言辞变着法儿的把一言堂粉饰成百家争鸣正是阿谀之术的最高境界,但于这些爱卿们不过是雕虫之技。

    人群中惟有一人低头沉思,默不作声,温帝并非没有瞧见,他转过头去问道:

    “叶爱卿,既是两国联姻,此事当归礼部,你这个尚书缘何一言不发?可是觉得有不妥之处?”

    众臣一听,顿觉自己光顾着揣摩圣意,却忘了此事是礼部行走之事。礼部的尚书未发话,自己便口若悬河未免有越俎代庖之嫌,当即都住了口,再不吱一声,可谓收放自如。

    叶知秋出列上前,先是稳稳重重地一拜,朗声道:“两国联姻之事,于苍梧碧海两国并非初例。当年碧海银泉公主嫁入慕云一族,便是先河之举。然此次听闻落英湖之劫让碧海举国震动,以至于明皇将银泉公主留在了太液国都,可见明皇对此事心存芥蒂。方才圣上言及碧海对联姻之事有喜闻之意,臣斗胆揣测碧海国实是心存犹豫尚未定论。如此便贸然应承为太子殿下提亲,倘若碧海心生反复,好事不成,我苍梧国岂非颜面扫地。”

    一席话,说得众臣们面面相觑,忽然发现果然是隔行如隔山,自己看来就是一嫁一娶的事儿,竟被这个叶知秋说出那么多名堂来。还关系到一国的颜面,这名头扣得自己可惹不起。先前的户部尚书裴然早已双唇紧闭两眼看天,似已是事不关己了。

    温帝听了,略有迟疑,问道:“那么爱卿是觉得联姻不妥?”

    叶知秋摇摇头,回道:“非也,如今天下三分,我苍梧与碧海唇齿相依已近百年,此番情谊实是难能可贵。况且有伊穆兰虎视于北地,两国皇族的联姻远胜一纸文书的盟约。臣以为,此姻当结!”

    “那爱卿的疑虑是?”

    叶知秋微微一笑道:“臣的疑虑不足挂齿,如何打消明皇的疑虑才是此事的关窍。臣揣测明皇担忧的是婚娶的路上是否又会出现伊穆兰的伏兵,重蹈落英湖的旧辙。此事要解决并不难,难的是需要一能言之人亲自说服明皇于阶前,方可再谈婚论嫁。所以臣以为,眼下不应大张旗鼓地指派婚使,而是只以寻常出使为名,到访太液国都,与明皇当面交涉。待一切谈妥之后,再取出备好的圣上的书信及彩礼,以结姻之名行婚使之事,方可周全。”

    温帝一听,觉得叶知秋所言滴水不漏确实周详,点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如此一来,这个出使之人选当慎之又慎了。”言毕,目光扫了一下阶下众臣道:“诸位爱卿,可有谁愿担此大任,替太子做个大媒啊?”

    鸦雀无声。

    那是当然的了。说得好听是大媒,日后储君即位,单论这做媒的旧情,也能当自己的一道护身符了。可听说明皇那老女人性格古怪,要是翻脸不认账,到时候就不是做大媒,而是倒大霉了。

    叶知秋淡淡地应道:“臣不才,愿自荐前往碧海。”

    温帝正愁下不来台,见叶知秋开口,心中一阵宽慰,喜道:“爱卿愿亲往碧海一趟?”

    “臣二十五年前便是以婚使的身份去了碧海,做了银泉公主与右太师的媒人,与那明皇也算有过面识。如今此事事归礼部,臣又是尚书之位,担此重任乃是当仁不让,想必诸位大人也不会想要与臣相争吧?”

    “怎会怎会,是是是,极好极好。”寂静的含元殿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已是欢声笑语的样子。众臣们一听叶知秋自荐,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之余,纷纷夸赞叶尚书资历之深厚、行事之稳妥、于情于理都是婚使的不二人选。

    户部尚书裴然又高声奏道:“圣上,臣斗胆请任此次结姻的副婚使。百姓嫁娶尚要倾囊操办,何况是一国太子。想必这次联姻需要花费之处甚多,叶大人出使碧海专心主外,臣只会干些分斤拨两的事儿,愿在国内与叶大人遥相呼应,共理首尾。”言罢,不等温帝开口,便一脸真诚地朝叶知秋作了一揖道:“叶大人只管专心与那明皇周旋,婚嫁所需开销流水之事,户部愿鼎力相助!”

    众臣闻言纷纷心中暗骂裴然厚颜无耻,什么副婚使,分明就是天塌下来有叶知秋顶着才敢说这话,还有脸说共理首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