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理由

    第四十三章 理由 (第1/3页)

    万人大军单独分出了一半的人前往滁州接受补给,剩下的五千人马则是坐着船顺流而下,直接赶去邕州。

    这里就不得不说大宋的经济繁荣是很有道理的,船运实在是太发达了。水路靠着大部分城镇的边界,虽然下船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比总比光靠双脚走过去便捷的多。

    苏颂打从东京追上来之后就对这个问题闭口不谈。

    从开封到邕州,路途遥远。在很久以前,这里还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很多人都是因为水土不服,死在半路。苏颂这么大年纪,实在是禁不起这番折腾。

    然而老头固执的厉害,唐宁劝,他不听。程羊劝,他也不听。家人劝,也劝不动。以至于后来惊动了赵煦,这老头子竟然用自己弄出了水运浑象仪来邀功,请求赵煦不要管他。

    事已至此,赵煦也没什么办法。只是连发三道书信,嘱咐唐宁一定要照顾好苏颂,不要让这个为国效忠了一辈子的老人家在半路上遇到什么不测。

    因此唐宁很想搞清楚苏颂为何一定要去邕州,程羊更是对此充满了好奇。

    此前苏颂一直闭口不谈,不论怎么问,他也不说。如今到了滁州,老人家忽然开口,车厢外的唐宁,也听的清清楚楚。

    出发之前,唐宁就调查过交趾的历史背景。其中,二十五年前的那场宋越之战最为引人注目。

    交趾的统军将领李常杰率大军杀入大宋境内,兵分两路,一路前往邕州,一路前往廉州。

    防守廉州的廉州知州甚至都没怎么抵抗便举城投降,钦州也是如此。唯有邕州知州苏缄率军拼死抵抗四十二日,最终独木难支,以身殉国。

    十万大宋军民尽死于交趾人的手中,这是国仇家恨,没有人敢轻易忘怀。即便是后面杀了洪真太子与昭文王子,也无法平息大家心头的怒火。

    但是由于比较现实的原因,战斗也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

    苏颂那个时候得知自己的堂弟,以及堂弟一家人皆于此战之中壮烈牺牲,唯有在桂州做官的侄子苏子元仅以身免。他悲痛异常,在家人的劝阻之下没有以刀割面,却也暗下决心,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在这之后,苏颂拼了命的往高处爬,就是想要掌握话语权,好为自己的堂弟一家人报仇雪恨。

    可事与愿违,在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之后,苏颂被繁忙的工作拖住了手脚。承担起制造水运浑象仪任务的他,更是把堂弟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