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6.关中良相唯王猛(上)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6.关中良相唯王猛(上) (第2/3页)

生的智者,只是在潜心学习,细心观察,苦思冥想之后,成为一个真正的开悟者。原来,想让纷杂混乱的天下重归于和谐美满,并不是原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成年后,王猛长得英俊魁梧、雄姿勃勃,为人严谨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绝鸡毛蒜皮之小事,杜凡夫俗子之往来。也正因为此,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邻居大妈也对其恶评如潮。王猛却悠然自得,不以为意。

    不为琐事所拖,不为尘世所累,只为那个仿佛遥不可及的梦想积攒才华和能力。从贫贱中走来出的少年英杰,待虚名如浮云。

    然而却是务实的,后赵时,王猛曾游历国都邺城,感受世事人情,更想寻求被赏识重用的机会。但是没并有哪位达官显贵瞧得上出身寒门的王猛,唯有“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这是曾经见苻坚也“奇之”的妙人,眼光着实让人钦佩。奇之之后,就想着要给个官做,任命他为功曹(郡守或县令的总务长官,掌人事并得参与政务),王猛遁而不应,隐居华山,静候风云变化,等待出山良机。

    我想,王猛应是嫌官小,区区功曹,如何施展他的雄心与抱负?更是因为在游历之后,继续保持对后赵的失望。直至桓温的到来。

    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军灞上,关中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更有泪流满面者:“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王猛应时而出,来到桓温军营,开始自己“扪虱论天下”的故事。

    桓温虽然没有采纳王猛的建议,但是对他的评价还是极高的:“江东无一人比得上您!”

    后来桓温粮尽撤退,临走的时候,赠之以香车名马,许之以高官厚禄,希望王猛能够一同南下,共镶大业。

    在士族盘踞的东晋朝廷,作为出身寒门者,王猛很难有机会一展胸中抱负;追随桓温则等于为虎作伥,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王猛更不愿为之。但是,徒留此间,空有一身经天纬地的才学,无人识,无人用,蹉跎岁月,虚度年华,保不齐就会终身与荒山野岭相伴。于是王猛迷茫,好不容易遇到个识货的桓温,到底该何去何从?

    回到华山请教他的老师,“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猛乃止!

    一时瑜亮,伯仲相当,还是各为其主的好。更何况,此间自有富贵!

    那就继续过着隐居读书的日子,等待英明君主的召唤吧!

    “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晋书》),恰是对那时王猛最好的写照。

    孤独和忍耐的日子,是最磨炼心智的时间。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秦苻生即皇帝位。

    为除掉苻生,尚书吕婆楼向苻坚力荐王猛,并亲自前往华山,请其出山入仕。

    还好还好,此时王猛不仅“尚能饭”,而且两鬓未白,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

    苻坚和王猛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句句投机,苻坚自觉如鱼得水,若玄德之遇孔明!王猛坚信得遇明君,从此满腹才学抱负得用武之地。遂留苻坚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受命驱使。

    这是两个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人,却有着共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