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4.淝水之战(上)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4.淝水之战(上) (第3/3页)

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枉矣!”

    手握十数万大军的桓冲尚且认为东晋一定完蛋,足见前秦之强盛,当时情况之危急,……谢安心理素质之良好。

    其实,哪里是不需要的原因,西线的桓冲或东线的谢玄,有任何一方战败,守卫建康的兵马,即使再多三万,无能为也。

    十月十八日,秦军前锋统帅苻融在淮河方向攻克有“建康之肩脾,淮西之本源”之称的战略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打通颍水、汝水水路通道。

    在此简介一下寿阳的地理情况。

    寿阳,今安徽寿县,坐落于安徽中部,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县北境为低山丘陵,著名的八公山、硖石山等均在其境内,沿淮列布,形成一道北边长城,在南北对峙期间,对抵挡北方敌兵进犯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硖石山,对峙于淮河两岸,形势雄壮险要,历为北朝必攻、南朝必守之地。寿县的地形更重要的在于涡、颍二水自北向南经东西两侧流入淮河;淝水又自南而来,经其西北入淮。在鸿沟水运交通网未被破坏之前,从中原南下,可沿狼荡渠(即鸿沟)折入涡、颍二水,进抵淮河,再由淮河出淝水、巢湖、濡须水直达长江;陆路上从寿县到合肥也十分便捷。因此,在当时,寿县可谓 “北扼涡、颍,南通淝、巢”;“外有江湖之阻,内得淮淝之固”;进可以北伐中原,退可以固守淮南,处于南北交通的冲要地位。

    因此,对寿阳的占领,使前秦军在后勤补给及进军上均获得极大便利,战略意义极为重要。

    东晋处于被动防御地位。

    此时,前往增援的东晋龙骧将军胡彬在得知寿阳失守后,遂止军不进,率领所部五千水军退守硖石(在寿阳西北的淮水北岸,今安徽凤台西南),意图凭借硖石山险要地势,阻止前秦军沿淮水东进。

    苻融自然也明白晋军意图,在占领寿阳后,随即向硖石进攻。同时命令卫将军梁成等率军五万,占据洛涧(今安徽怀远以南之洛水),并于洛口(洛涧入淮处)设置木栅(栅淮),阻断淮河交通,以阻止晋军沿水路西进。

    这时,苻融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在攻击硖石不顺之后,主力部队居然调转进攻方向,全力围困胡彬所部。这就为东晋造成了以偏师牵制敌军主力,大部队得以从容部署,寻求战机的局面。

    前秦的进军,应当以消灭东晋有生力量为目的,而不是在某一座城池前钝兵挫锐。在梁成东进后,苻融如果能够只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困胡彬,主力部队随后推进,就会给晋军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不会导致后来梁成孤军突出,战败后得不到救援而被全歼的严重后果。毕竟,困守孤城的胡彬所部只有五千人,并不能对前秦军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但是,就是因为这五千人的原因,苻融麾下二十多万部队就在淝水寿阳地区停滞不前了。

    相似的故事在千年以后又一次上演,有一个叫陈友谅的人也犯下了同样的错误,他在南昌城下待了一百多天。而他的对手恰恰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部队的集结,修整,调度,然后在一个叫鄱阳湖的地方将他锐气尽失的六十万大军全部消灭,一战定乾坤归属。

    苻融居然不知道,真是可惜!

    由于苻融的迟疑,谢石、谢玄所率领的八万晋军主力顺利到达淝水地区,在距洛涧二十五里处下寨,观察战场形势。

    恰在此时,苻融截获了胡彬的求救信,得知晋军兵疲粮尽,军心动摇。于是,他向苻坚发出了“敌兵少易擒,速来!”的报告。

    在收到苻融的消息后,苻坚犯下了他动兵以来的第一个错误:抛弃中军主力,只率领八千轻骑驰往寿阳。

    兵贵神速固然能够及时捕捉战机,但作为一国之主,苻坚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居中调度,协调局面,使各路大军实现分兵合击的战略意图。然而却轻易脱离主力部队,以身犯险,实在是不智之举。而且,由于离开了指挥位置,在战事失利后,苻坚无法对军队重新进行整合,这是致命地存在,也为前锋部队战败后秦军百万之众随之整体崩盘的严重后果埋下伏笔。

    我们只能说,那时,苻坚对打败东晋是相当地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