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制度

    第二十六章制度 (第2/3页)

之意。”

    林志清见他不答话,就知道果然如此。

    林正阳自幼表现得早慧,幼年能记事也不足为奇。

    当下只是一声长叹,解释道:

    “每一个家族,要想成盛不衰,一在田亩一在人,存人存地,则家族存。”

    “这人,就是族人,也是人才,暂且不提,光说这田亩。”

    “我林家之中,是不允许私下转卖田地的,为何?因田亩是立身之本!”

    林志清诚恳道:

    “莫看那富商大贾,动辄银钱百万,岂有两百年长盛不衰者?一朝生意受挫,家业先败了三分,不出三代,就泯然众人。”

    “能维系下去的,只有田亩,虽然产出不多,胜在年年岁岁,都有进益,有这田亩在,家族就能维系。”

    “之所以那时收走你父母双亲留给你的田亩,是因为你年岁尚幼,心智未定,一时为人所欺,将那田地卖了出去。”

    林志清又列举了数个例子,都是县中故事,最近的甚至就在去年八月。

    “去岁八月,县里凌家那个不肖子,与人赌钱耍子,设局骗赌,欠赌坊一百六十十两,利滚利,不过两月,就高达两千两,没得法子,将自家三百多亩上好水田出手,贱价卖了一千二百两,还卖掉了祖宅,贴上了自家妻子的陪嫁,才堪堪还上。”

    “就这,还是当年凌家老爷子曾有一位故友,看不下去,替他出声,这才这般容易了结。”

    “如是不然,哼哼,就凭设局那人手段,非要这凌家小子,卖儿卖女,闹个家破人亡不可!”

    林志清捻着长须,淡淡一笑:

    “你在族里,少出门,不曾结交这等下九流人物,所以见识得不多,却不知这里头害人的勾当多得很呢!”

    “光是读书万卷,从书本上,你是学不到这里面的东西的,以后倒是可以见识下······总之以你现下身份,这些市井小人物,是断不敢坑骗到你头上的,反而会想方设法地巴结上来·······多见识一番,或对你未来有益。”

    “好了,闲话少说,我这话没别的意思,族里收回那些田,是为了保住那些田,而不多留给你钱财,也是为你考虑。”

    “一来,你一稚子,保不住那些田,二来,太多钱财反而会惹来觊觎·······大体上,族里规矩还算是出于善意,存的是一片拳拳爱护之心,总是不会平白吞没了族里孤寡老幼的财产。”

    讲到这里,林志清自己就笑了起来:

    “以往也不是没有心怀怨念,以为不公的族人,不过等到成年时,都会归还田亩,这些年的收益族里也会补上,再说开其中究竟,也就都懂了········他们可没你争气,不到十七,就做出了好大一番事情!”

    听了这些话,林正阳确实心里舒坦了许多。

    从家族的观点看,这方面处置,确实没有太大问题。

    父母双亡的稚子,几乎没可能保下那些财产。

    不说外人,就连同族中人,岂有不眼红那两百亩田的?

    不要以为两百亩少,十五亩就是一公顷,真见到了就知道两百亩到底有多大了。

    《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这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

    这是指亩产粟.5石。

    《管子·轻重乙》河:“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

    灌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锺,即亩产0石。

    石合0.333市石,折成后世,市亩产粟.524市石,市石粟重35市斤,即当时亩产粟205.市斤。

    一家“百亩”,合后世市亩32.亩,则一家总收获的原粮相当于今市斤6750斤。

    此世大夏,风调雨顺,各地都有地祇看顾,更有风雨之神,因此一亩能收获三百斤到四百斤粮食。

    一百亩就是三万斤到四万斤粮。

    按粮价十钱一斤计算,每岁产出怎么也能换到四五十万钱,折合白银就是四百两。

    这已经是非常大的一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