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西征关山金鼓透 雍都自古王中心 一百二十七节 卒与使,皆扬我东夏威

    第一卷 西征关山金鼓透 雍都自古王中心 一百二十七节 卒与使,皆扬我东夏威 (第2/3页)

    去年大比,牙将布敖都把他内定了,结果到了大比,他和几个将士出任务迷路,大比过后三天才回来。

    布敖都纳闷,忍不住叫他到跟前,感叹说:“韩英。你怎么那么倒霉呢?”

    狄阿鸟的养子不少,也许分不清哪个养子在哪个建制,但年龄大的几个,他都是能清楚记得的,现在韩英所在的军府就在眼皮子底下,狄阿鸟向他们牙将了解一下他的情况,知道这一年来他的情绪比较低落,再加上出兵之后,军府能筹划的人少,布敖看重他的能力,将他要入军府作参士,没让他下去带兵,精神头更是不大好。

    狄阿鸟带他们军府出来拒敌,特意把他要身边陪自己走动,就是想让他焕发点精神的,给他指看那赵意如,就想激励他。

    韩英自然听得出来,笑道:“父王还不是说我的吗?别听我们将军说,孩儿哪儿情绪低落?就是和他闹几次,要下去带兵。他觉得我跟他赌气。”

    狄阿鸟点了点头。

    正好他们的牙将布敖走过来。

    狄阿鸟等他来到,指着河对岸说:“布敖。夜晚派几个健儿摸过去看看,至今也没见他们的船具和木筏,他们也未必能有架浮桥的本事,难道要隔河与我们打仗吗?”

    布敖笑道:“不用看也没有,草原上哪有树?我在想,他们该不是等着陈国一支偏师扛着渡河的工具来帮助他们渡河吧。”

    布敖的判断不错。

    从将领的角度上来说,布敖的军事才能好像是天生的,绝无挑剔之处,判断也合情合理。但是从狄阿鸟却不是看船,看木筏,探悉敌人渡河的手段,而是在看包兰,哪怕敌人是想打灵武,他没有手段过河的,他会怎么样?包兰就会首当其冲,所以只有看了,对方藏的有船,想着出其不意渡过王河,才能放下心来。

    不管他是不是能放下心。

    他可以肯定,拓跋巍巍正在行军途中流着冷汗大声骂娘,陈国花费巨大拉来一个盟友,不听话还不说,还在王河边上延误了两天,争分夺秒的战场,便是这两天,东夏已经喘了一大口气。

    这个时候,等不及的陈国军队已经在进攻上郡,打上郡是要拖他陈国兵力的,他再来灵武,时间会晚了一截,兵力要少很多。

    狄阿鸟也不免感慨,战场上就是这样的,总有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而这些出于意料的事情等事后去看,却又合情合理。

    按照陈国上来十万精锐嫡系,土扈特出兵十万来看,这一战怎么打都悬,但现在,虽然没有脱离危机,起码没有那么悬了。所以很多时候,战场不只是拼兵力,拼士气,拼计谋,也在比拼将领意志,倘若当时一听说二十万军队来到,狄阿鸟就挺不住,将高奴城下的战事草草结尾,只图占点儿便宜就行,说不过活过来的拓跋黑云跟在屁股上反咬一口,二十万大军再紧跟着一投入,胜仗瞬间变败仗,即便不吃败仗,也会使得高奴城得而复丢,东夏退兵包兰以东结束,劳民伤财,却毫无战绩可言。

    狄阿鸟安排布敖夜晚过河探视,是他等不到赵意如回来,相比于布敖夜晚过河,他更想现在就得知更多的情况,他历来就是这种性格,安排完布敖,带着百余骑,沿着王河往包兰方向飞奔。

    虽然隔着河,对岸的景象不能明了,但是这一路奔下去,他起码能知道土扈特人向东撒了多远。

    如果在河对岸看到骑兵东去,那还能有疑问?敌人的目标就是包兰。

    包兰也回调了几千人,增加防卫力度,守卫兵力过万,一旦情形不妙,赶紧调人上去,还是来得及的。

    一直飞奔了几十里,确实有骑兵东移的迹象。

    狄阿鸟立刻派人去通知牛六斤,尽然东路战绩可喜,那就回调一部分精锐,而自己,又一头折回来。

    回来天已经黑了,想必军府中有人看不透,还会议论大王跑来跑去干什么。

    布敖却没有闲着,早早就把渡河的健儿准备好了。

    韩英早早盯着了,只能狄阿鸟一回来,就缠着狄阿鸟去与布敖说情,让他领兵过河。

    布敖不让韩英去,狄阿鸟知道原因。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韩英是他的养子,但这不是关键,狄阿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布敖很小就跟着逢术打仗,在军事上天赋非凡,唯一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