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二节 深秋夜话

    二百五十二节 深秋夜话 (第1/3页)

    官府能跟石场东家李虎一样管孩子们是不是上学?

    往日这些话都是讳言的问题,靖康人习惯不谈政事,因为论政是要杀头的,而东夏人也有总使馆的约束,不便与靖康人大肆谈及官府优劣,相互之间即便是话头牵上了,也是飞快地转移。更何况这也是一种尊重,就像你跑到口口人家里,非要与人家讨论信仰,辩论大肉是不是真是臭的……而一旦你谈及你们崇拜的大王,然后双方因为曾经敌对过,对方不恭敬而且谩骂呢?难道要破坏掉友好的关系,为此争论互骂打架?双方都把那些本来极想知道极想探来的当成一种敏感的雷区。

    所以,即便一村、一箭十二分亲密,相互之间也很少陷入讨论。

    然而今天,双方共同作战,东夏箭上的武敢和奇特让人吃惊,使得人心中不敢相信增加,便有人便追问不休。

    那个孩子的母亲就回应说:“管。”

    村里的人一个劲追问:“家里穷呢?”

    孩子母亲说:“可以义贷。”

    “什么叫义贷?”

    “孩子自学堂长大,能够成家立业了再还。”

    “你们官府管得过来吗?你们官府钱上够用的吗?”

    不知不觉,一些政体上的问题带了出来。

    东夏那边有人说:“学都上不起的少之又少。家里穷,箭长就得带着乡党帮忙,不然年末全县旗最末的乡,最末的箭都要去县里受责。”

    村里的人问:“怎么责?”

    “鞭挞。”

    他们便不信了,几乎是震惊:“用鞭子抽打?”

    东夏这边的石工上有读书人。

    海塞尔的堂兄略带激动地说:“是呀。我们大王说,官无所担责,则无作为。”他终于忍不住了,开闸一样说:“你们靖康,就是官不担责,无功无过就好了。在我们东夏,那不行,你的箭你管不好,要你干啥?你的乡你管不好,多少人受冻挨饿?这样的官,要么鞭打他,督促他发奋图强,要么就换掉。”

    杨村的人个个不相信,苦笑说:“那做官多累呀。谁还做官呀。”

    海塞尔他堂兄咳嗽了一声,搂搂衣衫说:“为啥觉得累,为民谋福利,大展身手,大显神通,治理一方出成绩,再受人尊敬不过。”

    杨村的人就问:“那贪官多吗?”

    海塞尔他堂兄又说:“没有。爵士和公士受选代参政,每年都请上人,坐在一起与他对账,一笔一笔都得对清楚,收的税,都有两执,这是你们的大官杨绾发明的,我们大王在国内推行,邸报还夸过这人。”

    他又说:“我来你们这儿快一年了,从东家这儿知道,你们收税,看人收,收多少,交多少谁也不知道。”

    众人顿时爆发了对官府的不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