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捞过界

    第一章 捞过界 (第1/3页)

    1950年,香港油尖区,尖沙咀金巴伦道。

    苏敬贤在一栋唐楼前停下脚步,踩着一层层老旧而狭窄的楼梯上二楼,推门走进一间名叫学津的楼上书店。

    战后的香港文化气息薄弱,楼上书店也算是应运而生,楼上书店又叫二楼书店,通常设在租金较地铺低廉的二楼、三楼,甚至是十一楼,这家学津书店便是如此。

    学津书店的面积不大,约莫有十平米左右,店里摆放三两个书架就显得有些逼仄,好在这里生意看上去并不景气,否则恐怕连踏脚的地方都没有。

    苏敬贤敲了敲柜台,叫醒柜台里一名正在打盹的中年人。

    “老世(老板),一包双喜加一份今天的政府公报,唔该。”

    “看书里边,抽烟外边。”中年书店老板抬起眼皮看了苏敬贤一眼,递上一包双喜香烟和一份政府公报,“承惠五毫纸。”

    苏敬贤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印有乔治六世肖像的一元港币:“不用找了,在你这里坐一下。”

    书店老板见苏敬贤出手阔绰,脸上的困意顿时消失不见,咧嘴笑道:“多谢先生,里边有座位,仲有其他杂志书刊,随便看随便选。”

    “好啊。”苏敬贤点了点头,迈步走到书架前,扯了张椅子坐下,探开手里的报纸翻阅起来。

    不同于香港本地华商创办的中文报纸,政府公报是由港英政府官方发行的纯英文报纸,仅这一道门槛就拦住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港人阅读,这个年代大部分香港人别说是英文,就连中文都未必认得齐全,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公报自发行以来销量一直很差,被其余几家华商报业压得抬不起头。

    但其实港府却乐的见到这种场面,因为政府公报从创刊开始就不是为了香港华人服务,而是专供英国人阅读,报纸上不乏有政府招标采购、填海造楼的商机,表面上创刊公开公正,其实却只发行英文版,摆明是把赚钱的机会留给了识英文的英国人。

    苏敬贤在寮屋区长大,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可现在却正襟危坐的翻阅着手中的英文报纸,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故作姿态。

    事实上,此时的苏敬贤不仅能看懂报纸上的英文,甚至让他写一篇英文稿也毫无难度,就连他不久前升职也是因为识讲英文的原因。

    重生、穿越,这种只出现在小说影视中的字眼,好巧不巧的落在了苏敬贤的身上。

    坦白的说,虽然已经在这具年轻的身体里寄生了几个月时间,可有时候苏敬贤仍旧觉得一切就好像做梦一般,他想不明白,自己一个二十一世纪意外身亡的企业家,怎么就莫名其妙穿越到1950年的香港,寄生在这个和自己同名的青年身上。

    不过经过这几个月的适应,苏敬贤虽然偶尔还会有些恍惚,但至少已经接受了自己穿越的事实,否则现在也不会气定神闲的坐在这里看报纸。

    这几天的政府公报上并没有什么实际性内容,第一版头条依旧和前几天一样,实时记录着英国现任国王乔治六世的病情,通篇的祝福和祈祷,不过了解历史的苏敬贤很清楚,要不了多久这位后世极富争议的国王就会与世长辞,由其长女******担任王位,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苏敬贤抿了抿嘴唇,继续翻看报纸,跳过几个刊登在报纸底部的港府招聘信息,第二版有关港英政府提出的填海工程计划吸引了他的眼球,事实上早在1842年香港就进行过第一次非正式的填海工程,如今随着经济原因越来越多华人入境香港,土地面积的不足俨然已经成了头等大事,所以关于这次的填海工程计划已经不止一次的出现在政府公报上。

    苏敬贤把报纸摊在腿上,眼睛还盯着刊登着填海工程的版面,手上已经拆开刚买的双喜香烟,送了一支到嘴里点燃,浑然忘记了刚才书店老板交代抽烟要去店外的话。

    如果是熟悉苏敬贤的人就会知道,他的烟瘾并不大,很多时候抽烟只是他陷入思考时下意识的动作。

    学津书店的柜台,中年老板鼻端闻到一阵烟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