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国厮杀

    第四章 三国厮杀 (第3/3页)

军的反击。

    在这个喘息的片刻,巩演的心中不禁纳闷道:我朝皇帝乃真命天子,又有10万大军,应该是军书上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为何一眨眼的功夫就溃不成军呢?

    但是,巩演不敢问别人,因为这是对天子的不敬,要被杀头的。

    10月,辽国皇帝派遣军队前来攻打满城(今河北省满城北)。

    吃一堑,长一智。宋朝军对这一次早有准备,并且因地制宜,灵活用兵,临战改变皇帝部署的阵法,合八阵为前后二阵,集中兵力击败来犯之敌,一举歼灭了万余辽军。

    辽军眼看着正面攻击失败了,只好改变了策略。

    980年4月,辽军又从西北方向大举进攻雁门(今山西省代县)。

    王延寿跟随大将杨业、潘美南北夹击,再一次打败了辽军,鼓舞了宋朝全国的士气。

    982年5月至6月,辽军不甘心失败,又三路全线出兵攻打满城、雁门、府州(今陕西省府谷)。

    宋军也分成三路正面迎战。

    王延寿在雁门,巩演在满城,追随各自的将领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得到了奖赏,还封为小官。

    986年,宋朝皇帝采纳了一个下官的建议,认为辽国皇帝年幼、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兵分三路出击辽国。

    其实,这时候的辽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

    但是,宋朝皇帝却信以为真,不顾其他官员的强烈反对,不顾粮草和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也不和宰相认真地商量,武断地决定对辽国用兵,兵分三路大举北伐。

    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领10万主力军出雄州(今河北省雄县),巩演名列其中。

    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帅,率领军队出飞狐(今河北省涞源)。

    西路潘美、杨业等率领军队出雁门。王延寿在支队伍中。

    一开始,宋朝军队实行闪电战,高奏凯歌,把毫无准备的辽军打得落花流水。西路军连克寰(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朔、应(今山西省应县)、云(今山西省大同)诸州;中路军克飞狐、灵丘(今山西省灵丘)、蔚州(今河北省蔚县);东路军夺占固安(今河北省固安),占据涿州(今河北省涿州)。

    面对宋朝军队的大举进攻,辽国摄政的萧太后亲临幽州,带领小皇帝一起指挥战斗。辽国采取集中兵力首先打败东路的宋军主力再围攻其他各路的方略,趁着曹彬部队孤军冒进又缺少粮草的机会,不断地袭击和骚扰,迫使曹彬不胜疲惫被迫撤退。

    辽国军队乘胜追击,在岐沟关(今河北省涿州西南)将曹彬的军队击溃。

    辽国接着派遣10万大军对中路和西路的宋军相继展开反击,收复了蔚州、飞狐、寰州、朔州等地,还俘获了大宋的名将杨业。

    宋、辽两军在益津关以北二十里处激战近一日,血流成河。宋军伤亡惨重,上千人牺牲。

    宋军北伐到永清城的时候,只见城池年久失修,城垣多有坍塌,百姓大多南迁,十室九空,几近空城。

    宋军依靠民房阻击辽军。巩演被大队的辽军包围,率领小分队突围。他挥舞大刀,连砍数敌,最后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双方激战近两个时辰,宋军大部分被歼灭,辽军也伤亡惨重。

    宋朝在岐沟关之战后丧师数万,国力窘迫,面对必然的败局,只好放弃了云、应二地,撤回代州。

    宋朝对辽国的战略进攻彻底失败,从此进入了战略防御阶段。

    辽国则继续采取攻势,经常侵犯宋朝边境,不让宋朝人有喘息的机会。

    1004年秋天,辽国军队气势汹汹地逼近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准备与宋朝军队展开决战。

    宋朝皇帝担心辽军突破澶州危及到东京开封,便以向辽国纳币帛为条件,双方缔结了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的战争遂告结束。从此,两国和好达120年之久。

    巩怀周此时已是年届60岁。他看到连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想起牺牲在疆场的儿子巩演,激动得老泪纵横。

    幼子巩渊已经人到中年,生育了三男一女,提心吊胆地在东京过着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