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长眠大都

    第三十四章 长眠大都 (第2/3页)

夯土筑成的,高约3丈,基宽7丈,顶上宽约3丈。筑城的时候先在墙内设永定木,再加上横向的纴木,然后加土夯筑。由于这里夏季多雨,土墙容易被雨水冲刷浸泡,本来准备用砖石砌在外面,但是,听说因为财力不足而作罢。朝廷专门抽调军队收割芦苇,编织苇席,用苇席覆盖城墙。”

    阿尔斯兰笑着插话道:“这京城岂不是成了苇城?”

    努海也笑道:“我看是蓑衣披城。我担心天下动乱的时候,作乱的人会纵火焚烧苇席,最终是弄巧成拙啊。”

    阿玛尔低头一想,说道:“你们说的也对。我明天到工地上向刘大人反映。”

    阿尔斯兰紧跟着问道:“你快说说城里的布局是什么样的?”

    阿马尔说道:“新城规划最有特色的地方是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这可能与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有关。

    新城设有中心台,是城市东西南北的中心。中心台占地一亩,旁边建有中心阁,正好位于都城的中轴线上。以中心阁为基准向四面拓勘城址。

    中心阁以南是皇城。皇城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了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

    大内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崇天门前有一条金水河,河上有一座周桥。

    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大汗理政和居住的场所,后面还有廊庑连接后殿。

    大明殿的后面是察必皇后的居所延春阁。

    皇城的四周修建了高大的红墙。正门称作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

    红墙的东墙外是漕运河道。

    皇城外的南面和东南是官署区,北面积水潭一带是闹市,东面是太庙,西面是太社稷。

    中心阁的西面是报时机构鼓楼和钟楼。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和鼓楼是城市建设上的一个创举。汉地历来用里门、市楼、谯楼或城楼击鼓报时。

    钟楼上面建有阁楼,上面悬着一口大钟。夜晚鸣钟报时声响洪亮,全城都可以听到。第三次钟响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有紧急事务,如孕妇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出外请医生不可者可以例外。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外出的人必须提着灯。巡逻兵在街头不断巡逻,随时查看有没有人在宵禁时间离家外出。

    钟楼和鼓楼的西边是积水潭,是漕运终点,也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有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市廛,还有望湖亭、万春园等园亭。”

    努海问道:“百闻不如一见。我哪一天跟着你实地去看一看,行不行?”

    阿玛尔笑道:“你是大元的功臣,有什么不行的?”

    阿尔斯兰叫喊道:“我也去。”

    第二天,阿玛尔果然带上大哥和小弟,来到了建设中的新都城。

    努海极目望去,新都果然气势不凡。

    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墙根。

    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街道的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

    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9丈,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8丈,小街的宽度为大街的一半,胡同的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

    阿玛尔走过来介绍道:“新都因为是在新址上修建的,所以规划不受旧格局的约束。居民区与金国的新旧坊混合形式不同,全部是开放形式的街巷。

    按照方位,朝廷将街道分成了50坊。各坊以街道为界线,建有坊门,但是没有坊墙,坊门只不过是标志而已。

    胡同是相邻两个城门之间的区域。东西向的胡同有22条。

    虽然都城南面、北面有门,但是,从丽正门向北穿过皇城正中的崇天门及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清宁宫、厚载门直抵中心阁的中轴线上也有一条宽阔的御道。

    城门的命名都与《周易》卦象相关。南垣正中为丽正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东垣正中为崇仁门,南为齐化门,北为光熙门,西垣正中为和义门,南为平则门,北为肃清门。北垣东为安贞门。”

    阿尔斯兰说道:“汉人的讲究多。如今蒙古人也学会了。”

    努海由衷地感叹道:“我大元真是盛世啊。”

    修筑城墙时也遇到了难题:走向取直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