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父子冤家

    第三十五章 父子冤家 (第2/3页)

他却被人们普遍认为与这起刺杀事件有很大的关系。

    忽必烈下令将王著、高和尚和留守大都的中书省平章政事兼枢密副使张易通通处死。

    阿合马死亡以后,真金举荐支持汉法的和礼霍孙出任右丞相,并且鼓励他道:“阿合马被杀,你做了中书右丞相。如果你在做利国利民的事情,就不要害怕改变,大胆地去做。如果有人阻挠,我一定力挺你。”

    真金任用了大量的汉臣作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谆谆地告诫汉臣们说:“你们学的孔子之道,现在能够派上用场了。应当竭尽你们平生所学,大力推行。”

    真金不断推动蒙古汉化的政策,蒙古小孩只学蒙古文字不以为然,要求他们努力学习汉文,还亲自请来汉人学者教育自己的孩子。

    腾格尔则与真金针锋相对,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学习汉文,同时参与了反对真金的党派。

    真金虽然雄心勃勃,实际上也只是参与朝政,并没有左右朝政的权力。大元朝廷的大权始终掌握在他那个精明专断的父皇忽必烈的手中。

    忽必烈一直对理财派念念不忘,对反对理财派的真金产生了反感。

    1284年12月,忽必烈任用汉族商人卢世荣理财。同时,到处风传新任的正宫南必皇后僭越干政。

    真金和汉臣对此很不满。他指着卢世荣呵斥道:“钱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怎么能每年榨取赢利呢?我只怕老百姓的膏血因此枯竭,不止是害民而已,实在是国家的大蛀虫啊!”

    数月之后,卢世荣被真金的汉法派弹劾下台,关进监狱并且处死了。

    理财派的领袖桑哥虽然竭力袒护卢世荣,却因为害怕真金而不敢相救。

    1285年的春天,一名南台御史上疏说:忽必烈年事已高,应当给皇太子真金禅位,恳请南必皇后不要再干政了。

    真金听说以后责怪御史弄巧成拙,心中十分恐惧。

    当时,御史台中定额为16个汉人的御史全部空缺,担任都事的尚文偷偷地把这份奏章隐匿了下来。

    阿合马的支持者达吉古阿散、腾格尔等人得知以后,在忽必烈的面前请求查办各种官吏的案子。名义上是搜索全国隐藏的钱粮,实质上是打算公开这篇奏章。

    他们接手御史台吏案,立即要求得到这份奏章。

    尚文深知这篇奏章关系重大,推脱说必须得到右丞相安童等人的批准才可以交出。

    达吉古阿散和腾格尔将此事向忽必烈作了汇报。

    忽必烈大怒,命令立刻交来奏章。

    安童等人也束手无策。

    尚文以攻为守,很快从阿合马的旧案中搜集到达吉古阿散党羽的数十条罪状,与安童一起商量对策。

    尚文说道:“皇太子为天下之本。如果奏章被揭发出来,必将倾覆太子,动摇国本,祸不可言。只有先发制人,变被告为原告。”

    于是,安童等人抢先向忽必烈状告达吉古阿散的罪行。

    忽必烈看到有人要他退位的奏折,气得怒不可遏,七窍冒烟,厉声责问道:“难道你们就没有罪过吗?”

    安童带头认罪说道:“我们不会逃避罪行。达吉古阿散等人的罪名在刑律上是写得清清楚楚的。他们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应该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来主管这个案子,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平息纷扰。”

    忽必烈的怒气这才消了一些。形势逐渐缓和下来。

    后来,达吉古阿散等阿合马的余党被判奸赃罪处死。腾格尔因为牵涉不深,受到了忽必烈严厉的责罚。

    虽然如此,真金却因为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生怕忽必烈像很多汉皇一样废了自己,郁郁寡欢,积久成疾。1286年1月,43岁的真金病逝了。真金死了以后,忽必烈将皇太子授予真金的三儿子铁穆耳,即后来成为了元成宗。

    治国的政策相继遭到了失败。大臣们明争暗斗,乱成一团。心爱的儿子接连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英雄的暮年有心无力。由于这些悲剧的刺激,忽必烈开始大量地酗酒,毫无节制地暴饮暴食。他的体重迅速增加,变得越来越肥胖。

    酗酒和肥胖引起的疾病时时折磨得忽必烈痛苦不堪,生不如死。

    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带着刻骨铭心的悲伤去逝了。

    作为一个决策千里的帝国征服者,忽必烈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伤痛和浩劫。

    作为一个新国家和新秩序的建立者,忽必烈又是非常成功的。至少,他统一了分裂长达几百年的中原汉地。

    年迈的达来、努海带领着下一代的腾格尔、陶菲克等人前来为大汗忽必烈送葬。

    在刺脸的寒风中,努海冻得瑟瑟发抖。他禁不住呻吟道:“温暖的春天什么时候才能来到啊?”

    地怕秋季旱,人怕老来难。

    ——撒拉族谚语

    腾格尔是巴德尔的孙子、达来的儿子。由于爷爷和父亲都是大蒙古国的功臣,因此,腾格尔自小就和忽必烈的儿子一起玩耍,享受到皇家子弟的待遇。

    自古以来,帝王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十分微妙。父王一般对皇子们怀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延续皇家的江山;同时又非常忌惮他们急不可待,图谋篡权。皇子们多事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又对父王心存敬畏,整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此,皇家父子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悲壮的大戏。

    忽必烈一共有12个儿子。长子朵儿只早亡。因此,一般都把孛儿只斤·真金作为忽必烈的嫡长子。

    1243年,忽必烈召来中原的海云禅师询问佛法之事。恰逢妻子察必生下二儿子。他便请海云禅师为自己的孩子摩顶取名。

    海云禅师认为人世间万物当中真金最为珍贵,所以给忽必烈的儿子取了个汉名——真金。

    真金在少年时代跟随忽必烈到漠南管理汉地的事务,因此在蒙汉交接的金莲川(在今天内蒙古和河北省交界的地区)生活,接触了一大批汉人儒士。

    忽必烈把真金的教育任务交给了汉儒姚枢、窦默,并且让腾格尔、土木各儿和刘秉忠的儿子王恂等作为真金的伴读,接受汉家三纲五常和先哲格言的熏陶,把《孝经》作为启蒙的课本。

    真金和王恂的关系最好,对他百依百顺,经常听他灌输为学之道和历代治乱的道理。真金对汉学十分感兴趣,勤学好问,与王恂的关系比其他蒙古贵族孩子的关系还要好。

    腾格尔对真金轻视蒙古本族的传统、崇尚汉学不以为然。他们之间渐渐地产生了分歧。

    王恂朝夕不出东宫,陪伴在真金的身边。其他汉臣的子弟也与他相处融洽。

    忽必烈对真金的期望很高,在真金18岁的时候封他为燕王,领中书省事。建立枢密院之后,忽必烈又封20岁的真金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

    真金实际上每月只有两次到中书省巡察一下,平时把中书省和枢密院的事务都交给王恂去处理。

    真金的做法让腾格尔的心中十分不满。他回家的时候向父亲达来发牢骚道:“燕王真金过分亲昵汉人。平时只关心汉诗和汉事也就罢了,如今把自己的工作也交给了汉人。”

    达来低声对腾格尔说道:“你自己心里清楚就可以了,不要到处乱说。真金可是大汗瞩目的接班人啊。”

    腾格尔不高兴地说道:“让这样的人领导大元,岂不是亡国之君?”

    蒙古传统的汗位继承制是举办忽里勒台大会推举贤人。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获得统治权以后,

    姚枢、张雄飞等汉人大臣纷纷建议他采用汉地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确保汗位有序接班。

    1273年3月,忽必烈采纳了汉臣们的建议,下诏立30岁嫡长子真金为皇太子。

    真金从小耳濡目染汉人的文化,为他以后坚定支持汉法做了铺垫。他的政治前途也与汉人儒臣息息相关。他喜爱讨论儒家经典与历代史籍,经常与诸王近臣在习射空暇讲论《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经典。

    每当忽必烈生病的时候,真金特别孝顺,整天守在病榻旁边。

    他听说母亲察必皇后中风以后,连衣服还没有穿好就前赴探望。

    察必皇后去世以后,他终日不吃不喝,深切怀念母后。

    他穿的衣服洗不出来了,命令侍臣重新染色还要继续穿。

    侍臣提议换一件新衣服。

    真金说道:“即使做上一百件新衣服也不难。我看这件旧衣服还没有破,丢掉太可惜了。”

    总之,真金是大元皇室中受儒家思想最深的一位。

    1274年,真金奉大汗之命赴甘肃的临洮,护送前一任帝师吐蕃人八思巴返回吐蕃的萨迦(今天西藏的萨迦)。

    腾格尔本来借此机会回家。

    忽必烈却要求腾格尔陪同真金前往吐蕃。

    腾格尔跟着真金在吐蕃滞留了两年。他看到真金不仅担任施主在后藏的曲弥仁莫(今天西藏日喀则县曲弥)举行盛大的法会,由八思巴现场讲经,向7万多名喇嘛供应饭食、黄金和袈裟。参与者加上老百姓多达10万人。

    腾格尔发现真金对佛教特别入迷,请八思巴讲授佛教的基本教义,还编写了《彰所知论》。

    腾格尔在吐蕃负有内政外交的重任,打探征服印度或是从吐蕃北上讨伐反对忽必烈的西北诸王、打通与伊儿汗国相联系的道路。他还掌握了本钦贡噶桑波与八思巴不和的信息,回到大都以后向忽必烈启奏。忽必烈很快派遣桑哥前往镇压。

    1279年初,腾格尔和真金回到了大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