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送终郑和

    第四十七章 送终郑和 (第1/3页)

    平静的海洋里,练不出优秀的航海家。

    ——英格兰人谚语

    1421年年初,朱棣将大明王朝的首都前往了北京,心中平静了少许。他对建文帝至今没有下落依然心神不定。

    3月3日,年满31岁并且已经做了父亲的巩成祥随同郑和第六次出使西洋。

    巩成祥感觉这一次出行从一开始就不顺利。

    船队刚刚到达福建的沿海,两只大船平白无故地发生了相撞,造成船损人亡的悲剧。

    郑和命令迅速修理好大船继续航行。

    船队过了满剌加以后折向西行,却没有直奔正西的锡兰和古里,而是沿着缅甸的海岸向北行驶,前往深居印度次大陆边缘的榜葛刺(今天的孟加拉)。

    在途中,船队突然遇到了强烈的狂风。平时遇到风浪还算平稳的大船此时前仰后颠,时而飘飞在巨浪的尖上,时而又盘旋在海水的漩涡中间。

    船上的官兵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猛烈的惊涛骇浪,吓得魂飞丧胆,以为世界的末日来到。一个个跪在甲板上,一边惊恐地哭泣,一边叩首求神保佑。

    年逾花甲的郑和临危不惧,站在驾驶舱里指挥船员快速降下风帆,握紧操作船舵的机关,并且命令各船之间保持距离,以免互相撞击。

    风雨像利箭一样飞进驾驶舱里,将郑和的衣服全部浸湿了。

    巩成祥急忙跑进船舱,抱出一条被子裹在郑和的身上,然后自己紧紧地抱住郑和的身体,为他遮风避雨。

    惊心动魄的暴风雨终于过去了。

    蓝天白云,艳阳高照,海面瞬时变得平静如初,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劫后余生的20000多名船员齐刷刷地又跪在甲板上,像捣蒜的石锤一样直磕头,感谢老天爷的保佑。

    巩成祥激动地向大家喊道:“你们应该向郑大人下跪!是他老人家拯救了我们!”

    船员们齐声高喊道:“谢谢郑大人!”

    毕竟岁月不饶人。郑和很快地感到吃饭不香、浑身无力。他终于病倒了。

    巩成祥不分昼夜守候在郑和的病榻前,端水煎药,细心地服侍。

    第三天,郑和的病情才开始好转。他挣扎着坐起来,将身体靠在被子上,向巩成祥发问道:“你的孩子几岁了?”

    巩成祥回答道:“大的3岁,小的1岁。”

    郑和轻轻地说道:“我的孩子33岁了。”

    巩成祥惊奇地问道:“您的孩子?”

    郑和缓缓地点了点头,回答道:“是的。我的孩子。是不是我们做了阉人就不配有孩子?”

    巩成祥的心里十分紧张,赶紧摇了摇头。

    郑和慢慢地说道:“谁不想做一个完整的男子汉,娶上贤惠的妻子,生下一大群儿女,享受人伦之乐啊?”

    巩成祥嘴唇紧张地抖动着,斗胆地问道:“郑大人……是被迫的?”

    郑和用锐利的目光看了一会儿巩成祥,开始讲述自己辛酸的经历,说到激动之处禁不住老泪纵横。

    巩成祥急忙劝说道:“大人的身体刚刚好转,不要再难过了,以免悲情伤神。”

    郑和继续说道:“我们兄妹一共6个人。长兄叫马文铭。我是次子,还有四个姊妹。长兄看到我晚年一个人过日子,怕我孤独无靠,就把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我,让恩来为我传递香火。马恩来现在改名叫郑恩来,就在我们的船队里当旗手。他——就是我的孩子!”

    巩成祥低下头想了想,然后悄悄地问道:“大人难道就不憎恶大明王朝吗?”

    郑和的情绪又激动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道:“大明是我们的国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我敢憎恨谁?我又能憎恨谁?到头来我终究不知道自己该憎恨谁!”

    巩成祥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郑和的这个问题,只好安慰他道:“郑大人,您只有郑恩来一个儿子,是有些单薄了。如果您不嫌弃,我可以做您的义子。我的孩子就是您的孙子。”

    郑和的脸上闪过了一道亮光,立刻浮起了幸福的笑容。他慈祥地说道:“自从你给我做侍卫的那一天起,我就把你当作了自己的儿子。”

    巩成祥双膝跪在榻前,给郑和磕了一个响头,大声地叫道:“父亲大人!”

    1424年8月12日,朱棣亲自带兵出征蒙古草原,讨伐大元的残余势力,回师途中在榆木川(今天内蒙古乌珠穆沁)患上了重病。

    他在临终前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明还是耿耿于怀,叮嘱自己的心腹一定转告郑和,务必查到建文帝的行踪。

    朱棣驾崩以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

    朱高炽曾经在南京度过了十几年的东宫生活,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即位以后面对残破的北京皇宫,立刻有了还都南京的打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