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关中血战

    第五十六章 关中血战 (第2/3页)

合发动了辛酉事变,推翻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新皇帝同治登基的时候只有七岁,两宫皇太后得以垂帘听政。国家治理处于失衡的危险状态……

    1862年以前,陕西的回回人估计约占全省1000万人口的30%。当时有“汉七回三”的说法。回回人大多集中在关中渭河两岸的各府县。少部分人耕种土地,多数人从事小商小贩的行业,在这块黄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关中各地都兴起了俗称勇的团练。大清的勇与兵有严格的区分。勇是团练即民兵。兵是正规的军人。

    马启示是陕西同州(今天大荔县)的回回人。

    咸丰末年,河南巡抚严树森为了对付太平军,在陕西招募了马启示等600名回回民兵,前往开封一带协防。等到回回民兵完成了任务,严树森将他们一并遣返回陕西,交给陕西的团练大臣张芾(fu)使用。

    正在这个时候,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联合捻军,从河南的武关杀进了陕西。

    陕西的形势顿时大乱。马启示和这批回回民兵乘着乱劲逃散了。

    1862年春天,马启示和几个同乡民兵走到华州(今天渭南市华州区)圣山小张村的时候,看上了小张村边一片茂密的竹子林,打算买上一些竹子回家使用,就上前与竹子的主人王园主洽谈生意,最后以每斤20枚铜钱的价格商定了这笔买卖。

    正当马启示和同乡砍伐竹子的时候,王园主的父亲回来了。王老汉向儿子询问了竹子交易的情况,觉得儿子出的价钱太低了,开始翻悔这笔交易。

    马启示等人很不高兴,便与王老汉发生了争执。

    王老汉没有责怪儿子不会做买卖,反而诬陷马启示偷伐竹子。按照当地官府的规定和民间的习惯,村里一旦发生盗抢案件可以鸣钟告警。于是,恼羞成怒的王老汉敲响了吊挂在老榆树上的大钟。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件司空见惯的民事纠纷,后来竟然导致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社会大动乱。

    当地的团练听到报警的钟声以后飞奔而来,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死了两个回回民兵。

    这一下,麻烦接踵而来。

    马启示看到两个同乡为了自己被团练无辜打死了,心中的怒火一窜万丈。他和其他回回民兵跑到华州的官府告状,希望官府能够主持公道。

    华州的知州濮尧看见是回回人来告状,不但不为死难者伸张正义,反而偏袒当地的团练,甚至威胁马启示说道:“回回人打汉人一棍子,要棒打回回人十棍子;汉人打回回人一棍子,只棒打汉人一棍子。你们知不知道?”

    随后,濮尧下令将马启示和回回民兵轰出了衙门。

    衙门捕快的班头秦英是个回回人。他对知州大人的偏袒极为不满,有心帮助这些蒙受冤屈的外地回回人,便把马启示他们带到了城外的回回村庄秦家庄,与村里的回回人互相串连,打算成群结队地到衙门请愿。

    “秦家庄的回回人要请愿。”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变成了“回回要造反”的谣言。

    “回回要造反”的风声迅速传到了官府。大清统治者本来就对回回人抱有偏见。陕西巡抚刘蓉多次称呼回教为陋教。渭南官绅张映兰、华州团练白祥生公开宣称必须清洗造反的回回人,以抓捕太平军的奸细为由杀害了17个回回人。他们在两天之后的夜间放火烧毁了秦家庄。

    马启示在大火和混乱中逃出了秦家庄。

    汉人中间传说回回造反了。回回人中间传说汉人杀回回人了。一时间,互相矛盾的流言到处传播,搅得关中人心惶惶,人人自危。

    据《秦难见闻记》记载:同州所属的地方见到回回人就杀,还截杀南来北往的回回人。有志之士好心地劝告杀手:“你们不愿意享受平安,滥杀无辜会自取灾祸。一旦回回人起来复仇,你们就没命了。”

    恰好在这时,云南回回起义领袖杜文秀的两个部下任武和郝明堂来到了华县,暗地里发动渭河沿岸的回回人起来反抗官府。

    马启示立即投奔到任武的麾下。

    回回人在东府大荔县的八女井、羌白镇、王阁村和渭南的仓头镇起义。从前,这里的回汉相处还算融洽,然而没有几天的时间,回汉的村庄全部被焚毁了。

    渭北的汉人团练率先向本村的回回老百姓开刀。马启示潜藏的渭南一带回回人率先向汉人的团练发起了攻击。随后,两个民族的老百姓都卷入到民族自救的血战中。

    陕西回回起义由此爆发

    战火随即蔓延到华州、华阴等州县和西安府的临潼、三原、高陵、泾阳和咸阳等县。回回起义的队伍迅速扩充到了5万多人。

    面对声势浩大的回回起义,陕西巡抚瑛棨等文武官员惊恐万状,谋划围剿却一时无兵,只得暂行安抚。为了安抚回回起义人员,他竟然派遣退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