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兄弟当兵

    第六十九章 兄弟当兵 (第1/3页)

    道德亘古不变,而财富每天都在变换主人。

    ——希腊谚语

    易卜拉欣的孩子还没有满月,西北军阀马海晏的儿子马麒派遣手下的官兵到西乡来征兵了。

    说到马海晏和马麒,还得回到大清的后期。

    1837年,马海晏出生在甘肃省河州漠泥沟一个贫寒的回回农民家庭里。他在少年的时候胆略就超过同龄人,专门学习一段时间的打猎。

    青年的时候,马海晏做了一名赶着骡子运货的驮脚,在河州、兰州、拉卜楞等地之间往来,主要从事药材、木料的贩运,与各个民族的商贾接触频繁,见多识广。

    驮脚虽然能够挣来可观的收入,但是,经常在人迹罕至的乡野上行走,遇到野兽和强盗的机会也特别多。马海晏为了自卫防身经常练习武术,尤其擅长使用流星锤。他的枪法精准,一马三射,弹不虚发,在西乡一带名气很大。

    后来,马家的家道渐富,马海晏选择了放弃经商,开始攻读经文,全心地致力于宗教活动,因而和出自同一家族的宗教领袖马占鳌交往密切。他深受马占鳌的思想影响,后来参加了同治年间的陕甘回回起义,担任河州起义军的前锋,围攻清军占据的河州城。

    马海晏在夺取河州城以后为了进一步扩大战国,率领起义军直扑省城兰州,转而攻入了西宁府的循化厅。

    1866年9月,大清统帅左宗棠派遣傅先宗、徐文秀为前锋,率领清军进攻河州,镇压人民起义。

    清军从临洮渡过洮河,占领了三甲集,直逼河州的门户太子寺(今天甘肃省广河县城)。

    马海晏骁勇善战,多次率领起义军与清军作战。

    1872年正月初四,太子寺战役打响。

    马海晏率领500精兵,每人各带一根木椽、一壶水和一块土坯,趁着滴水成冰的寒夜,秘密地摸到清军的新路坡阵地,利用严冬浇筑了一堵冰墙,一夜之间在清军核心营垒中间的小山上筑起了3座坚固的冰城。

    初五黎明的时候,清军这才突然发现自己的阵前出现了3座冰垒,一时间惊慌失措。

    马海晏指挥起义军孤军深入,英勇作战。他指挥有方,多次打退了清军的进攻。

    清军前线总指挥记名提督、凉州镇总兵傅先宗亲自率领清军进攻。

    马海晏下命起义军不准乱开枪,等到傅先宗距离起义军的阵地只有十多步的时候才下令开枪,将冲在最前面的傅先宗击毙。

    起义军乘势杀出阵地,与清军短兵相接。

    太子寺周围的清军全线溃败,被迫退守到了三甲集。

    这就是太子寺战斗中有名的黑虎掏心战术。

    马海晏从此在政界和军界声名大振。大清朝廷里都知道西北有个智多星马海晏。

    太子寺大捷以后,马占鳌、马海晏趁着取得胜利的机会向朝廷投降,以求得到宽大处理。

    投降的起义军被左宗棠改编为三旗马队。马海晏为都标中营马队管带,从起义军领袖变成了大清屠杀起义军的帮佣。

    1894年,清日之间爆发甲午战争。马海晏和长子马麟在甘军董福祥的部下任中旗旗官,跟随董福祥进驻蓟州(今天天津的蓟县)。

    1895年,甘肃爆发了河湟事变。董福祥率领军队前往甘肃镇压,命令马占鳌的儿子马安良和马海晏先行进兵,为河州解围。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马海晏随同马福禄、马福祥兄弟投入抵御外敌入侵的战斗,率领骑兵把守正阳门的左侧,沉重打击了侵略军。

    京师发生危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