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转战南疆

    第七十九章 转战南疆 (第2/3页)

中自然满口答应了。

    面对武器精良又有飞机大炮的敌人,马英和杨正中在库车休整了几天,决定避开强敌,前往喀什、和田屯扎,意图再起。从此,马英与杨正中精诚团结,互相帮助,联袂对付共同的敌人盛才的新疆省军和白俄军队。

    马英与杨正中到达巴楚县,开始整编部属:撤销第8师的番号,任命杨正中、马勋为36师副师长,马虎山仍为前敌指挥,原第8师及伊犁屯垦使署的干部分配到36师的几个处工作。全军共编成9个骑兵旅,另外有4个直辖的炮兵营、工兵营、特务营和通讯营,总兵力达到了15000多人。

    当初,马英与盛才在北疆拼杀的时候,南疆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变故。

    出生于新疆阿图什的沙比提大毛拉是一个主张所有突厥人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突厥国家的泛突厥主义者。1920年代,他毕业于杨新创办的新疆俄语法政专门学校,之后前往埃及、土耳其、印度、阿富汗、苏联等地游学,掌握了英语、土耳其语等语言。他看到穆斯林国家并不支持新疆的泛突厥运动,转而投靠了英国。

    1933年2月,新疆墨玉、和阗一带发生反对新疆省府首脑金仁的暴动。泛突厥主义分子穆罕默德·伊敏成立了“和阗临时政权”,自封为帕夏,推举沙比提为总理。

    8月,沙比提来到喀什噶尔,与穆罕默德·伊敏等攻占了喀什噶尔回城疏附,控制了和阗、喀什的大部分地区。此后,沙比提大毛拉时常出入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寻求英国对其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支持。

    11月12日夜里,穆罕默德·伊敏、沙比提等人召开“东突厥斯坦独立会”会议,通过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组织纲领》、《各部厅实施法案》、《施政纲领》和《宪法》,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选举了“政权成员”,制定了“国旗”和“国徽”。

    这是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和精心策划下,极少数泛伊斯兰主义分子和泛突厥主义分子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以建立“伊斯兰教独立王国”的名义,欺骗各族人民和穆斯林群众,在喀什拼凑的分裂政权。

    11月13日上午,他们在喀什升起了所谓的“国旗”,又举行了所谓的“民众大会”和悬旗典礼。“政权成员”装模作样地步入会场,登上了主席台。

    大会主持人宣布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正式成立。霍加尼牙孜阿吉为总统,沙比提大毛拉为国务总理。”

    他们还设置了内政部长、外交部长、军政部长、财政部长、教育部长、农商部长、卫生部长等。

    这是一个封建神权与君权相结合的由反动的宗教上层主政的分裂主义政权。他们名义上是共和国,实际上推行的是极其狭隘的民族主义政策,大肆制造“东突厥斯坦”是操突厥语系民族居住地的谬论,妄图把其他民族的人民赶出新疆。

    分裂政权成立以后,沙比提大毛拉派遣出大批代表周游列国,低三下四地到处乞讨,妄图得到外国的承认和国际舆论的支持。

    马占仓当时是马英派驻在喀什的代表。他与喀什原行政长官马武进行合作,准备了充足的兵源和武器。他们与分裂分子势不两立,多次与分裂势力的武装交战,被分裂武装围困在疏勒城长达11个月。

    1934年1月,马英败退南疆,为了给马武、马占仓的部队解围,派遣得力的干将马世明、马福元和鲜福海从阿克苏出发,向喀什的分裂政权发起了进攻,在巴楚、伽师等地相继击败了分裂武装。

    2月6日,马英的军队击溃了围攻疏勒城的沙比提大毛拉和穆罕默德·伊敏的军队,彻底为马占仓和马武解除了包围。

    3月28日,马福元、马武、马占仓率领军队,联合向盘据在疏勒附近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部队发起了总攻。

    分裂武装多数是强征而来的农牧民,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在久经沙场、训练有素的马军的攻击下,丢盔弃甲,一败涂地。

    存续4个月130多天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当即土崩瓦解。“政权首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