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0章 登高望远

    第一一0章 登高望远 (第2/3页)

员的牛木林。他吃惊地望着牛木林。

    瞬间班上的同学鸦雀无声,好像空气凝固了一样。

    徐金民的反应非常灵敏,脸上很快恢复了往日的严峻。

    他简洁地说道:“下课后擦掉!”

    下课以后,牛木林在众目睽睽之下擦去了课程表上的“自习”二字。

    徐金民自然明白了牛木林的心思。在他们上历史和地理课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地来了解文科班的学习情况。

    82年的寒假,为了全身心地投入高考备战,牛木林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到家中,而是选择留在学校复习。

    那个年代还不允许发展社会的餐饮业,也没有什么个体营业户。学校的食堂在寒假关门了。牛木林的吃饭变成了大问题。

    一个哈气成霜、滴水成冰的清晨,牛木林在去教室的路上迎面遇上了徐金民。

    徐金民,头上戴着一顶军绿色的棉军帽,身上穿着厚厚的瓦灰色棉衣和棉裤。不等牛木林开口说话,他先说道:“我到青年连和汽车排去问一问,看他们那里有没有清真食堂。”

    牛木林知道许老师在为自己的吃饭奔波,感谢的话语还没有说出口来,徐金民已经挺着笔直的身板、高仰着头颅从他的身旁走过去了,留下了一串串大头棉皮鞋踏着积雪发出的“咯吱咯吱”清脆的声音。

    牛木林望着徐老师远去的背影,心中好一阵感动。在寒冷的冬天,他的心中却暖洋洋的。

    高考的那年春天,露天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似乎格外多。每天到了下午6点,电影院通知今晚有新电影上映的标志性歌曲——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主题歌《到处流浪》通过大喇叭传到了教室里:

    “阿巴拉古,阿巴拉古,

    亚嘎拉吉西买,

    乌阿斯玛尼,

    阿巴拉古,

    乌——

    阿巴拉古……”

    牛木林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他可以把1部电影反反复复地看上4、5遍。每次在课堂上听到悠扬的《到处流浪》的歌声,心里头就开始痒痒了。

    一天,电影院要上映日本反映资本家剥削女工的故事片《啊,野麦岭》。

    牛木林在《大众电影》杂志上看到过介绍这部电影的文章。作为铁杆电影迷怎么能够放弃观看这么优秀的外国电影呢?晚上上自习的候,他悄悄地溜出了教室,向着电影院的方向飞奔而去。

    电影结束以后,牛木林随着散场的观众走到出口,突然看见满脸怒气的徐老师和几个垂头丧气的同学。

    “完了,这回死定了!”

    牛木林躲避了,只好忐忑不安地走到徐老师的面前,准备接受严厉的训斥。

    徐金民紧闭的嘴角急促地抖动了几下,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牛木林和那几个同学愣了一下,拔腿就向学校的方向狂奔而去。

    自此至高考,牛木林竭力遏制住一部部优秀电影在心头的诱惑,专注地复习功课。

    文科班的负责人是马宣化。

    马宣化拥有一个非凡的诀窍。他上课的时候从不带课本和教案,手中舞动着一支粉笔描绘大千世界,凭借一张嘴巴讲遍了天南海北,硬是把文科班这帮心比天高、目中无人的调皮鬼们整得心服口服。

    放学以后,马宣化时常把学生们召集到自己的家里,组织他们一起复习功课,把自己的家变成了第二课堂。有时候,别人都分不清谁是他的学生,谁是他的孩子。

    有一次,牛木林把1本《新疆青年》杂志带到了教室。杂志的封底刊登着《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的歌词和简谱。

    马宣化看到那本杂志,不仅没有批评牛木林占用宝贵的时间看闲书,反而饶有兴趣地问道:“你也懂简谱?”

    牛木林实际上不太懂简谱,假装懂的样子照谱子哼了起来。

    “切。”马宣化的一把抓过去杂志,看着上面的歌谱轻轻地哼出了准确的旋律。

    这是牛木林第一次听到马老师唱歌,也是第一次看到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流露出轻松的表情。

    马宣化的爱人患有糖尿病的后遗症,长年坐在一个轮椅里。但是,病魔无法掩盖她文静优雅的气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令人联想到她良好的家庭背景。

    据说,马宣化在中国地质大学毕业以后留校任教。爱人是他的学生。由于爱人毕业分配到新疆工作,马宣化也追随她来到了遥远的边疆。

    牛木林还听说,马老师在学校里郁郁不得志,除了给学生教课和给家人做饭以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和几个同病相怜的人打麻将。因此,牛木林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以为打麻将是人们用来排泄心中郁闷的一种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