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第1/3页)

    山再高也人脚下,浪再大也在船底下。

    ——缅族谚语

    10天的探家假期期满了以后,巩成祥按时回到了郑和的身边。

    郑和告诉他道:“皇上命令我们10日之内立即启程,开始第二次下西洋。”

    巩成祥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大声地问道:“郑大人,为什么啊?”

    郑和神秘地笑着说道:“天机不可泄露哦。”

    巩成祥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坐上大船又出发了。

    他们这一趟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天的泰国)、满剌加、南巫里(今印度尼西亚的亚齐)、加异勒(今天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天印度的柯钦一带)、古里等国。

    郑和告诉巩成祥说道:“我们这次出巡之前,皇上接到了来自占城、苏门答腊和满剌加控诉暹罗的报告:暹罗国不禁恃强凌弱,还派遣军队夺走了大明赐予各国的印玺和诰命,请求大明主持公道。”

    巩成祥问道:“郑大人,那我们怎么办?”

    郑和回答道:“我带了皇上下的敕令。借这个机会得好好地教化一下暹罗。”

    郑和来到了暹罗,代表朱棣严厉地谴责暹罗的国王:“占城、苏门答腊和满剌加与你们都是大明的藩属,你怎么能够逞威拘捕他们的特使、抢夺他们的诰印呢?天子赏罚分明,扬善惩恶。安南黎贼被大明赶下台就是最好的例子。你丽即送返占城的使者和苏门答腊、满剌加的印诰。从今天开始敬畏天子,遵纪守法,与邻国和睦相处,共享太平之大福。”

    暹罗国王自知理亏,不但完全按照朱棣的御旨做了,而且派遣使者向大明进贡暹罗的特产,补偿自己的罪过。从此,东南亚地区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宁。

    巩成祥跟随郑和专程来到佛教之邦的锡兰山,代表大明王朝向锡兰山的佛寺布施,并且用汉文、泰米尔文和伊朗文刻字立碑,永久留念。

    巩成祥的爷爷奶奶和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带着家人的嘱托,向佛寺献上了礼品,然后在庙堂里长跪不起,虔诚地祈求佛祖保佑巩家平安昌顺、福禄寿喜。

    第二次周游各国回国不久,巩成祥又接到了郑和的命令,匆匆忙忙之间开始第三次下西洋。

    1409年10月,郑和的船队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启航。

    这一次,船队增加了几位著名的文官。其中,姚广孝是永乐帝朱棣最有名的谋士,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编纂了著名的《永乐大典》。费信通晓阿拉伯语,身兼两个职务,既是外事翻译,又负责传播大明的文化。马欢是回回人,精通伊朗语和阿拉伯语,职责和费信的一样。巩珍是郑和的幕僚兼秘书。

    一路上,郑和与他们热烈地交谈,向他们介绍即将到达的国度都有哪些独特之处,要注意什么事情,等等。

    那几个文官兴奋得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全然没有往日一本正经的古板迂腐的样子。他们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刨根问底,就像做学问一样,必须彻底弄清楚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巩成祥觉得这几个文官很好玩,时不时地制造个恶作剧,拿他们开玩笑逗乐。

    每当这个时候,郑和就会制止顽皮的巩成祥,严肃地告诉他:“这些先生都是大明饱读诗书的文人儒士,肚子里面都是大学问。我们要仰仗他们的学问周游西洋各国。大家一定要尊重他们,尊重知识。”

    那几个文官后来也多次跟随郑和下西洋,先后访问了20多个国家,深入了解了各国的风情。他们回国以后各自著述立传。费信撰写了《星槎胜览》。巩珍撰写了《西洋番国志》。马欢撰写了《瀛涯胜览》。这些书籍从各个方面向大明的读者介绍了西洋诸国的详细情况。

    船队基本上沿着前两次的路线航行。

    他们到达印度洋沿岸,所到之处听到的全是各国君主哭诉锡兰山国王阿烈苦奈儿自负顽固、欺负邻国的劣迹。

    郑和随即带领船队来到了锡兰山国,亲自规劝阿烈苦奈儿改邪归正。

    阿烈苦奈儿不但不改正,反而越发傲慢起来,竟然恬不知耻地张口向郑和索要金银财物。

    郑和对这样的无赖之徒当然不会答应。

    阿烈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