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再下西洋 (第2/3页)

奈儿便与儿子私下里共同谋划企图抢劫郑和的船队。他故意先派人把郑和等指挥官请到岛上来,然后偷偷地派遣了50000人的军队堵住了郑和等人返回船队的道路,最后派遣了一大群士兵去抢劫船队。

    郑和等人登上锡兰山岛,察觉到阿烈苦奈儿的险恶用心,打算掉头返回船队,但是,归去的道路已经有重兵把守,走不通了。

    在这种严峻危难的情势下,巩成祥生怕郑大人遭遇到意外,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全神贯注地保障他的安全。

    郑和对大家说道:“锡兰山国的主力部队已经外出,王城里的设防一定空虚。我们不如现在乘机给他们一击重拳,好好地教训一下他们,让他们死了趁火打劫的企图。”

    各位官兵和随从都表示坚决拥护郑大人的主张。

    于是,郑和率领官兵占领了锡兰山的都城,包围了他们的王宫,生擒了阿烈苦奈儿国王和他的家属,把他们全部押到了船上,送到大明王朝的首都应天府去了。

    永乐帝朱棣对阿烈苦奈儿等被俘人员采取了宽大优待的政策,让他们暂时住在应天府。同时,朱棣安排礼部在阿烈苦奈儿的亲属中选择了比较贤能的耶巴乃那立,派遣大使带着诏令和诰印前往锡兰山,册封耶巴乃那立为新的国王,并且将阿烈苦奈儿一同遣送回国了。

    郑和这次下西洋还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从锡兰山迎回了佛祖释迦摩尼的牙齿。朱棣打算以此来抓住普遍信仰佛教的人民的心理,证明自己执政的正统性,平息民间对自己夺权的不满和抵触的情绪。

    1413年12月,永乐帝朱棣召见郑和,语重心长地对他说道:“你们这几趟已经去过了路程比较近的西洋国家。距离远一些的国家还没有访问过。这一次,你带上朕的玺书到远方的国家去,给他们的国王、王妃和大臣送去锦绮、彩帛和纱罗,同时要继续打探侄儿的下落。”

    郑和奉命率领船队再度出发。

    这一次,他计划在懂阿拉伯语的回回人马欢的协助下,前往信仰回教的天方国(即今天沙特阿拉伯一带)去访问。

    船队从印度半岛沿岸的古里国向西北方向航行了25天左右,来到了阿拉伯半岛上的西洋大国忽鲁谟斯(今天的霍尔木斯)。

    巩成祥惊异地看到,位居西海尽头的忽鲁谟斯国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国家。这里的人们皮肤白皙,身材高大。街道上行走的妇女全身用黑色的纱巾遮住。

    这里的气候只有寒暑两个季节。冬天有霜却不下雪,夏天有露水却干旱少雨。大片的土地盐碱含量很高,几乎不长草木。牛羊等牲畜都吃干鱼。

    东洋、西洋的各国商船和西域的商人都来到这里贸易。因此,市场特别繁荣,各种珍宝琳琅满目。市场上的蔬菜和水果种类丰富,有核桃、把聃(巴旦杏仁)、松子、石榴、葡萄、花红、万年枣(椰枣)等。他们交易的时候使用银币。

    这里的土地非常贫瘠,几乎不产谷麦。因此,从其它地方进口的粮食非常多,价格反而十分低廉。

    老百姓的生活安康富裕,而且乐于助人。倘若有人因为遭到灾祸导致生活贫困,大家都会主动地给他送钱送帛,帮助他渡过难关。

    当地的人用石头修建房屋,有三四层高。寝室、厨房、厕所和会客室都在一栋楼里,不像大明是各自分散在庭院里。

    忽鲁谟斯的境内有一座大山。山的四面是四种颜色。那里出产一种红色的盐石,可以雕琢成器皿,盛入食物不用加盐,味道咸淡适中。山里还出产白土、红土和黄土,既可以用来粉刷墙壁,又可以作为绘图的颜料。

    医生看病和用药以及各种技艺都和大明的十分相似。

    人们书写使用的文字是回回文字(即阿拉伯文)。

    国王和臣民大多信仰回教。婚丧嫁娶也全部遵照回教的礼仪。斋戒之前要沐浴。每天要先后礼拜5次。禁止饮酒,违犯的可以判处死罪。

    奇特的风俗和景观让巩成祥大开眼界。他不禁思忖道: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啊。

    忽鲁谟斯的国王愉快地接待了来自遥远东方的客人。后来,他专门派遣大使携带用金箔制作的表文和高大的骏马以及土特产品回访了大明帝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