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五章 哲合忍耶

    正文 第五十五章 哲合忍耶 (第1/3页)

    终生不生病的人不能成个名医。

    ——阿拉伯谚语

    在青海省东南部拉脊山下的黄河谷地中,坐落着撒鲁尔人当年最早落脚的街子工。

    一个撒鲁尔少年独自坐在赤红色的小山包上,凝神遥望着蓝天白云和蜿蜒而去的黄河,努力地想象撒鲁尔以外的世界。

    这个少年就是花剌子模帝国撒鲁尔人哈桑的后代韩赛义德。

    韩赛义德年约14、5岁,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白里透红的肤色,两条又浓又黑的眉毛连成了一条线,黑密的头发上戴着一顶淡黄色的帽子。

    韩赛义德从小就听爷爷奶奶说,撒鲁尔人是500年前从西方的花剌子模过来的,因为要镇守汉藏边疆地区而定居在这里,成为了循化的开垦者。

    但是,韩赛义德依旧不太明白,撒鲁尔人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故乡跑到这么遥远的地方来?为什么要为蒙古人守卫汉人与吐蕃人交界的地方?况且花剌子模的边疆又依靠谁来保卫呢?

    他望着平川里飘着袅袅炊烟的撒鲁尔民居和黄灿灿的礼拜寺金顶,还有那眼绿草和野花环绕的骆驼泉,忍不住自问道:“难道街子和循化都要比花剌子模还美丽富饶吗?”

    循化地处今天青海省的东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的拉脊山(又名积石山)的东段,四面环山,山谷相间。

    循化自古以来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秦时属于塞外之地。西汉时期纳入大汉的郡县体系,属于金城郡(今天兰州)河关县。大唐时期,循化成为积石军地和镇西军地。大宋时期,属于唃厮啰吐蕃政权的辖地。大元设置了积石州。大明设置积石州千户所,隶属于河州卫。

    1762年,大清朝廷把河州同知迁移到循化营,开始称为循化厅,隶属于兰州府。后来,循化厅改属西宁府,又改为循化县。

    循化自从大元时期撒鲁尔人驻扎以来一直是撒鲁尔人最主要和最集中的聚居地,占据当地人口的绝对多数。

    当年遗留在元珠沟的撒鲁尔人逐渐失去了回教信仰,汇入到周围的吐蕃人中。传说,他们原先也有一部年代久远的《可兰经》,因为没有人会念阿拉伯语了,只是在举行聚礼和婚丧节日的时候才拿出来用手摸一摸,权当是念过经了。元珠沟的吐蕃人有一句谚语:“东那元珠沟索哇吉格尼,曼拉撒拉尔工吉格尼”,意思是元珠沟有12个庄子,撒鲁尔有12个工。这些吐蕃化的撒鲁尔人及其后裔与撒鲁尔人始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称撒鲁尔人为夏尼(即本家),而不是像称呼其他民族那样称做许乎(即乡亲)。

    韩赛义德向往的外面世界在乾隆统治的期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机器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各国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现代化,国家的实力和军事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此时的大清帝国却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闭关锁国,开始出现了日渐衰落的景象。

    花剌子模的色目回回人来到大元,经历了大约200多年演变和融合,各自部落的色彩日益淡化。他们以色目回回人为主体,融合周边的汉人、维兀尔人、蒙古人、吐蕃人等多种民族成分,在大明时期逐渐形成了全民信仰回教的民族共同体——回回民族。

    200多年又过去了。在明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陕北和甘肃东部的回回人在马守应的率领下加入了起义军,成为张献忠和李自成起义军的主力之一。

    大清朝廷因为回回人的自我认同感强,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顽固不化,因此对他们实行了比其他民族更为严苛的压迫和统治,使大清成为历史上回回人反抗统治者最频繁的一个朝代。从大清建立不久的1684年回回人米剌印和丁国栋反清复明的甘州起义开始,回回人反对大清的起义一直持续到它覆灭的那一天才宣告停止。

    回回人反抗大清统治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朝廷推行歧视回回人的法律法规是引发回回人反抗的一个重要原因。1762年,朝廷颁发了歧视回回人的严厉法律《大清律例》。其中关于回回的立法无一不充斥着对回回人歧视与压迫,显示出回回人在法律面前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朝廷一方面说什么回回人长期归我们管理就是我们大清的国民,针对普通百姓的法律都适用于回回人,另一方面又诬称回回人犷悍成习,结党为匪,按照正常的管教办法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必须制定更加严酷的法律辖制。

    大清的回回人苦难非常深重。在实际生活当中,官府欺压回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