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五章 哲合忍耶

    正文 第五十五章 哲合忍耶 (第3/3页)

孔木散和阿格勒使撒鲁尔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强烈,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非常容易整体指挥和调遣使用。

    大清朝廷为了加强对撒鲁尔人的管理,在草滩坝修筑一座土城。雍正皇帝赐名为循化,即遵循王化之意。

    朝廷以循化城为中心,把撒鲁尔人聚居区划分为12工。工是干的变音字。干在突厥语里是城镇的意思。城西为上六工,即街子、草滩坝、查加、别列、查汉大寺、苏只。东部为下六工,即清水、达速古、孟达、张尕、夕昌、乃曼。土司韩炳驻扎在街子,管理上六工,称上六工土司。土司韩大用驻扎在乃曼,管理下六工,称下六工土司。

    1761年的一天,韩赛义德跟着阿妈到了查加工古节烈庄走亲戚。他听说庄廓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传教士苏四十三。

    据说苏四十三是他父亲在43岁的时候生下的,所以给他取了这个名字。他们的家乡原本在街子工,因为父亲在查加工古节烈庄置办了田产,因此搬迁到了这里。

    韩赛义德慕名前往拜访苏四十三。

    苏四十三热情接待了这个来自本族的少年,兴奋地告诉他道:“前些日子,瑙听说在麦加留学了16年、知识非常渊博的马明心阿吉从天方回国,要路过瑙们的循化地界,就和几位教士一起到驿站去看望阿吉。马阿吉的说教非常新颖和独特,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于是,瑙们就拜他为师,请求他留在瑙们循化传播教义。”

    回教最早诞生的时候并没有派别的区分。后来因为出现了认识上的分歧,产生了什叶派、逊尼派和苏菲派三大教派。

    7世纪末8世纪初, 阿拉伯的库法和巴士拉等地一些回教徒反对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腐败奢靡,主张虔诚、节俭、守贫、苦行和禁欲的个人修行方式。他们效法先知的简朴生活,注重内心修养,不在意衣着打扮,经常穿着羊毛衣服,因此被叫做苏菲(穿羊毛衣的人)派。

    苏菲派是回教徒虔诚信仰与宗教热情的产物,后来由苦行禁欲主义逐渐发展为神秘主义。

    17、18世纪以后,苏菲主义学派的哲合忍耶、嘎德忍耶和虎非耶等通过海路和陆路相继从阿拉伯、伊朗和中亚传入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特权制度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支系。

    人们为了区别,把当初的回教称为格底木老教,把苏菲派的支系哲合忍耶等称为新教。

    哲合忍耶的意思是公开的、大声的,主张高声诵念赞词迪克尔,所以又叫高赞派或高声派。它原来是中亚苏菲派纳什班迪耶教团的一个分支,后来在中亚、西亚、南亚和北非一带盛行,主要的主张和其他教派的一致,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差异。

    马明心给苏四十三讲述的新型教义就是哲合忍耶。

    马明心,回回人,经名是伊卜拉欣,道号为维尕耶•屯拉海(维护主道的人),无常以后被人们尊称为束海达依(为主道牺牲的人) 。他是西北著名的回教经学家,原籍甘肃省阶州(今天甘肃省陇南),因为遇到灾荒迁居到了陇西。

    马明心从小学习经文,长大以后远赴麦加朝觐。他在回国之前接受了师傅穆罕默德•布录•色尼传授的沙孜林耶道堂的基本宗旨,还得到了《沙孜林耶道堂史》、《卯路提》、太斯哈比(念珠)以及拜毡、手杖、靠背、碗和宝剑。他在师傅的授意下破例地高声念主赞圣,同时伴随着一定的动作。因此取名为哲赫忍耶。

    韩赛义德问道:“马明心阿吉留下来了吗?”

    苏四十三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愉悦地点了点头。

    马明心被撒鲁尔人苏四十三的热情感动,于是留了下来,在河州、循化、白花工、清水工一带的撒鲁尔人和回回人中间传授苏非派哲合忍耶的学理。

    韩赛义德听说,马明心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教义,对宗教的仪式也做了适当的简化。他针对老教念经收取费用的弊端,特别强调教士不能私自花费海的也(布施),要用来帮助穷人,还对虎非耶派道祖马来迟将教权传给儿子马国宝一事提出了“教权传递应当传贤不传子”的主张。

    他的这些主张得到了很多穷苦老百姓的喜爱与拥护,吸引了一部分虎非耶派撒鲁尔人和回回人的归附,威胁到了老教的利益,引起了教主马国宝的强烈不满。

    韩赛义德惊讶地发现,一向和平宁静的循化出现了危难。因为马明心的到来,因为哲合忍耶的传播,从前紧密团结的撒鲁尔人出现了分裂。一个人口不多的撒鲁尔民族按照新教和老教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