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力行

    第三百四十三章 力行 (第2/3页)

这是对梁王不利的大势,如何使用,还要见机行事。”

    “对梁王有利的大势又是什么?”

    “淮州盛家很可能不会被邺城拉拢过去。冀州大军被阻隔在秦州,存亡难料,邺城已是待宰羔羊,自保尚难,所谓收买,无非是些空言许诺,盛家未必接受。邺城实力骤弱,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推出一位皇帝,诸州之雄心中不喜,梁王此时发兵,正好顺应众意。”

    费昞瞪眼道“据说是你力劝新帝早日登基,难不成真如寇道孤所言,你包藏祸心?”

    徐础摇头笑道“有利必有弊,福祸总相倚,费大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抢先称帝当然有好处,尤其是现在,再晚一些,必有他人在别处另立张氏子孙,邺城怎么办?再想办法除掉?称帝有利有弊,全看邺城如何利用。同样道理,梁王攻邺,也是有利有弊,要看梁王做得怎样。做得好,梁王由弱变强,可与群雄并立,做得不好,梁王空为他人做嫁衣,得不到寸土,反会成为下一个受到觊觎的目标。”

    费昞终于醒悟,“万事皆有利有弊,所谓劝说,无非就是根据己意,让对方多看到利,或是多看到弊。”

    徐础点头。

    费昞摇头,“这是纵横家的路数,一会说东,一会说西,各有道理,各有隐瞒。唉,纵横一出,天下必乱,果然不错。”

    “天下一乱,纵横必出。”徐础道。

    “我争不过你,也不与你争。无论怎样,你至少心里有数,我也可以稍稍放心。我不管大势如何,不问利弊所在,朝廷在邺城,必须保住。”

    “费大人从来不关心江东的皇帝是如何驾崩的?”

    费昞又一瞪眼,“我若关心‘如何驾崩’,第一个先要杀你。”

    徐础笑着告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弊”判断,不用别人劝说,自己就懂得抑彼扬此,以求心安理得。

    次日又行一整天,路上遇见的冀州兵卒,一拨比一拨惊慌,当着邺城使节的面,就有人公然逃走,校尉根本弹压不住,事实上,连他们自己也有逃意。

    百姓更少,村镇尽皆荒废,与邺城周围的热闹繁华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第三天,他们撞见了敌军。

    这是一支纯粹的梁军,而不是借来的淮州军,行进得不快,天色未暗,就已安营扎寨,看样子是要步步进逼邺城。

    费昞表明身份,一行人被送到营中,等候梁王的召见。

    梁王还在后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到。

    敌军离邺城如此之近,费昞有些着急,希望能在梁兵的护送下,前去迎见梁王,却得不到允许,看守在帐外的校尉拒绝替他传话。

    三名使者合住一顶帐篷,两位副使不得不见面。

    费昞无心居中调解,不停地来回踱步,喃喃道“来不及拉拢淮州,邺城危矣,危矣。”

    徐础与寇道孤对面而坐,一个面带微笑,一个冷峻高傲。

    费昞转过身,向两人各看一眼,“够了,现在不是报私怨的时候,两位若自认是邺城使者,赶快想个办法,早些见到梁王,若心不在此,请另谋去处,不要在这里碍我的眼。”

    即便是面对朝廷高官,寇道孤的语气依然平淡而骄傲,“有个极简单的办法。”

    “寇先生有什么办法?外面的兵卒不肯传话……”

    寇道孤也不回答,站起身走出帐篷,在外面不知说了什么,一两句话的工夫就回来,“待会有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