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儿时“偷”趣以及其他乐趣(三)

    139、儿时“偷”趣以及其他乐趣(三) (第1/3页)

    21、撂棉花。

    “撂棉花”,也是农村孩子用来消遣时光的一种方式,常进行在有棉桃(或棉铃)生成的秋季天气里。通常摘取新鲜的棉桃一颗,须带蒂把儿,然后用根结实耐用的细绳紧紧系好,随即捏着绳尾,使劲抡着,然后迅速连绳带物抛至天空。此时,棉桃会达到很高的高度,没有一棵树的长度可以与之媲美,随即棉桃急促下坠,如同彗星般,只要尚未摔烂,就可以多次进行。

    现在回想下,那时我最期待的,或许不是棉桃,而是它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吧。虽然经过多次剧烈的下坠,会使棉桃四分五裂,但至少曾见过地面上的人们,所见不到的风景,也是“死得其所”吧…

    22、扔砖头块。

    “扔砖头块”,是农村孩子间一种带有“赌”性质的消遣游戏。玩法很简单,具体则是:众人各自找个顺手的半拉砖头,然后再找块囫囵的红砖。紧接着,众人各自兑纸,然后将所有纸张整齐后放置在地上,并用杵直的囫囵红砖紧紧压着。随即,众人远隔十来米外,依次撂扔,以砸倒红砖者为胜。奖励,即是压着的所有纸片。

    那时候,有些手气好,命中率高的,往往能在半天时间里,获取到不少的纸张。虽然大多数都是些皱巴巴的,甚至还有点破烂,就如同正值风烛残年的老妪,让人不忍直观。但还有一些,是新鲜光滑的薄子纸,白白净净的,清清亮亮的,丝毫未收到圆珠笔的污染。现在想想,这或许是某位孩童,为了玩“扔砖头块”,而刚从自己的雪白本子薄上,给撕下来的吧…

    23、玩弹子。

    弹(tá

    )子,即弹珠(dà

    zhū),是一种斑斓多彩的廉价琉璃质圆丸,经高温煅烧而成,有完全透明的翠绿色、橙红色,也有含有“花草彩虹”的绀碧色、膅白色,更有完全陶瓷的、表面点缀斑痕的赭黄色、雪乳色,因制成后颜色殊异,种类繁多,表面又光滑,还是圆珠状的,更不怕摔坏,便深受稚童间的喜爱,是农村孩子最寻常的一种消遣道具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把晶莹通透的“弹(tá

    )子”微微烧热后,捎点冷水,便会从内部轻轻绽开,形成璺纹,更显得整体风姿绰约,是一种别致的“美”,但不可“过红”后会水,以免彻底炸裂,只形成一堆碎渣,影响美观。

    弹(tá

    )子的玩法,规则很简单,根据相应固定位置,玩家来使“两珠相碰”,“碰到”即可获胜,若相碰后的两珠于地面上相拢相触,此为“珠黏”,预示平局,需玩家们重新开始游戏。而根据弹(tá

    )子的玩法不同,可细分“砸”、“弹”、“滚”、“滴”、“捏”、“庄”、“窑”七法,其中“砸”、“弹”二法为最基本玩法,总得来说,是种考察玩家眼力见、准头以及拼搏心的经典游戏之一。

    玩弹(tá

    )子,除“庄”、“窑”二法外,其余需做些“准备工作”,即寻片空旷的区域,然后用两三块囫囵红砖垒成较陡的斜面,或找一块圬有水泥的完整墙垣,来作为弹(tá

    )子受力点。当然,只用一块红砖斜放在墙角作为弹(tá

    )子的着力点,也是可以的。然后人们依序掷出自己的弹珠,然后各弹(tá

    )子会根据人们的用力程度,而停留于地面的不同位置,距离最远者先行弹(tá

    )子。

    所谓“砸”法,即是玩家用手指围捻着弹(tá

    )子,然后前后摆动片刻,待感觉能砸中距离自己最近的对方的弹(tá

    )子时,快速射出,若砸中,则赢得对方一颗弹(tá

    )子。若未中,则换对方进行,直至地面上的弹(tá

    )子被玩家们全部砸中,至此,才能开始下一轮。

    所谓“弹”法,即玩家四指并拢后,将自己的弹(tá

    )子放置在中指与食指之间,然后凭自我感觉,用大拇指使力弹出,来尝试碰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对方的弹(tá

    )子,较适用于两珠间距三步半(“半”,指四指并拢长度)距离,当然,其他距离也可使用,视情况而定。若在“弹”对方的弹(tá

    )子时把握不足,也可借助自身另侧手臂,即用另侧手掌支撑,用另侧手腕作瞄准,然后有感觉后,尝试悬空弹中地面上对方的弹(tá

    )子。若弹中,则赢得对方一颗弹(tá

    )子。若未中,则交替进行,直至地面上的弹(tá

    )子被玩家们全部弹中,如此,才能开始下一轮。

    所谓“滚”法,即地面上的弹(tá

    )子间距遥远,玩家们完全不能瞄准,此时,只能相互凭感觉,各自前后大幅度挥动自己的手臂,然后按照某方向与力度,来尝试用自己的弹(tá

    )子,滚”动着击中对方的弹(tá

    )子,或试图拉近与对方弹(tá

    )子间的距离。因为“滚”法,玩家可以缩短地面上弹(tá

    )子间的距离,也可以凭运气击中,所以通过这种玩法而赢得对方的弹(tá

    )子,常被其他玩家视为准头好到爆的“体现”。当然,基本上都是胡蒙的,无法连续再重现第二次。

    所谓“滴”法,是指地面上的弹(tá

    )子间距已不足一鞋,因故意增加游戏趣味与难度(实质上只是对方不愿输而找的理由),而被对方要求拾取弹(tá

    )子,然后垂直放置在眼皮旁,用自身眼角余光来瞄准,外加借助自身感觉与地球重力,快速松手,就如同雨滴般下坠,尝试刚好“滴”中对方的弹(tá

    )子。若未“滴”中,则换对方操作,直至一方准确滴中,或迫使弹(tá

    )子拉远间距,不再进行“滴”模式为止。可以说,十“滴”七不沾,击中的概率很低,是比较磨人耐性的。

    而“捏”法,即是弹(tá

    )子间距在一臂范围内,且大于一鞋距离,然后先行的玩家可以直接用手指捏取对方的弹(tá

    )子,是种比较轻松便利的胜利方式。值得人回味的是,如果先行的玩家直接捏取对方的弹(tá

    )子,对方会要求量距,即需用“步”来确认,确认的确在“捏”法的范畴内,不然,对方会耍赖不认账,让人又恼又发笑。

    而“庄”法,即是一人坐庄,然后众玩家按庄家特定方式来闯关的玩法。具体操作是,庄家画个巴掌大小的区域,然后掏出一定量的弹(tá

    )子摆成一列或一团,称为“靶子”,“靶子”实时补充完整,然后又在六七米开外的距离上画条白线,随即规定玩家们:需站在白线外,不可跨越,可以使用“砸”、“弹”、“滚”、“撂”、“扔”、“丢”等方式来击中“靶子”, 玩家每次击散几个,庄家赔几个,同时归还玩家原本的弹(tá

    )子,若玩家次次未击中,则每次玩家的弹(tá

    )子归庄家所有。总得来说,一旦庄家盈利较多,即玩家输了很多,则换人坐庄,以兹公平。

    因为这种玩法,含有“赌”的兴致,所以玩家们经常会“孜孜不倦”的闯关,同时,庄家也会“殷勤”的摆庄,但据不完全统计,玩家通常赢不了多少,大都被庄家赚取。但世事往往也有例外,有时候,玩家也会赢了个“钵满体盈”,也算是对玩家们的慰藉了。

    最后的“窑”法,是集大成之作,即在“事先用小铲子挖个橙子大小、食指深度的圆形窑坑”的基础上,综合“砸”、“弹”、 “滚” 、“滴”、 “捏”、“庄”六法,以及 “撂”、“扔”、“丢”、“跑”等方式,再加一个“阵法”融汇而成。可以说,“窑”法,是最紧张刺激,以及最考验玩家拼搏之心的,玩弹(tá

    )子模式了,可谓是“三分天注定,七分爱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其中的滋味,唯有亲尝者才可明了了。

    而“窑”法中的所谓“阵法”,即是玩家用树枝在地面上深深画个“日”字或“田”字,然后众玩家在各交叉点放置一颗弹(tá

    )子,甚至在其内部也放有多颗,可以说,“阵”法中的诸多弹(tá

    )子,是由各玩家提供,也是颇为令人觊觎眼馋,以及惦记的游戏奖励了。

    那么,何为“窑”法呢?具体则是,众玩家分组行动,即有人负责挖窑,有人负责“阵法”,有人负责画条“起始线”。对于挖窑,要求“橙子大小,食指以上深度,圆形”。而“阵法”,则要求画个“日”字或“田”字等形态。而“起始线”,则要求距离“窑坑”五六米以上,距离阵法两三米左右。

    而当众人分工完成后,需每人各提供一颗弹(tá

    )子,用以放置在“阵法”中,作为游戏的奖励环节。

    而当一切都准备恰当后,游戏正式开始。“窑”法的相应规则如是:各玩家需从起始线处,以任意方式投进“窑坑”后,才能猎杀其他玩家,以及获取“阵法”中的奖励。否则,行为无效。对于已经投进“窑坑”的弹珠玩家,若被其他同类玩家(即也已投进窑坑)猎杀,或在获得“阵法”奖励时折损了(即将自身弹(tá

    )子误入阵法内,同时,也没从中击出多余的弹(tá

    )子),以及在猎杀其他玩家时,发生“珠黏”( 即玩家间的弹珠于地面上相拢相触,此为禁)现象,则一切归零,需玩家重头再来。

    对于已经进入过“窑坑”的玩家,不能“恶意欺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