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9)两番邂逅(中三)

    第七章(19)两番邂逅(中三) (第2/3页)

在理,我想他们会重视你的话的。”

    看商成替自己的遭际抱不平,潘涟既是感激又是惭愧。他低着头,过了半天才吁了一口长气,说:“你能说出这番话,足见子达的磊落。可我却实在是有愧于子达的信任了。其实,其实,……”他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他的降职和举荐大学士粟迁出任黄淮宣慰使没有联系,而是因为他在朝廷商议对粟迁的处分时,由于顾念着与粟迁多年的情谊,坚决不同意把粟迁解职流放琼州,所以才导致了现在的结局。

    商成顿时皱起了眉头。他记得军报上提过,粟迁并没有在接到朝廷任命就直截上任,而是走到半路上听说黄淮两路的旱情已经得到缓解之后,便中途拐了个弯,先回曹州老家替自己的老母亲做七十整寿,结果北边曹州的寿诞才刚刚开席,南边的淮河就出了事。更可恨的是,粟迁在赶到灾区之后不是立刻组织赈灾,而是先统一官员们的口径,然后向朝廷隐瞒了绝大部分的事实。就是他的谎报导致了朝廷对灾情的误判,从而没能及时地向黄淮西路调集粮食布匹药材等赈灾物资,最终激化了矛盾引起了民变……

    他很不理解看了潘涟一眼。淮河决口泛滥,淹了三座县城,前后死了一两万人,还有二三十万人流离失所,这么大的损失,如此严重的失职,别说是解职流放,就是砍了粟迁的头都算是轻的了!怎么潘涟还会替这种人说好话?

    他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了。他可不想让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来做燕州的知府。

    他问潘涟:“那从夏天到现在,您就一直在待职?朝廷有没有说,接下来会给您安排个什么职务?”

    “前段时间说是派去西南某路做个观风使。”潘涟意气消沉地说。观风使只是个好听的说法,不仅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还必须在各地跑来跑去,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流放。他知道,这其实也是朝廷对他的处分的一部分。“前两天,又听说明年春天朝廷要派员出使吐蕃,我很可能会被任命为副使……”

    商成本来还在对潘涟的做法感到愤慨,可现在突然听说潘涟要出使吐蕃,因为实在是太过惊愕,他张着嘴好半天都说不出什么话来。

    中枢在搞什么名堂,怎么会想到让潘涟出使吐蕃的?潘涟今年多大年纪了,没有六十也该有五十五吧,就他这把岁数,就他这付身子骨,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