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07)捷报

    第十一章(07)捷报 (第2/3页)

又不明确表态,再加鄱阳侯和老烈火杨度坚决反对喊停战役,几个军方大将也说可以打一打,看看情形再说。所以上京方面最后还是默许燕山卫的行动。不过,在私下里谁都没对这一仗抱什么希望。事情明摆着,郭表有什么本事大家心里都清楚,孙仲山或许比他强点,但也不可能强似多少,这仗让他们俩来打一一嘿嘿,结果难以预料啊……

    战事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些悲观的看法。孙仲山一路蜗牛爬坡一般缓慢进军,十天才走到鹿河,商燕山精心谋划的秋季战略算是彻底完蛋了。但这个时候,战役已经无法停止,只能按原方略继续展开。不久郭表中伏陷落,燕东战火四起,孙仲山却还在鹿河踯躅不进。等孙仲山终于决定前出莫干,另一边的突竭茨人已经兵围北郑,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向南直趋屹县,一路向西攻打端州,两路的沿途军寨关隘纷纷失守;再加齐威置大局于不顾强行分兵,燕东形势顿时急转直下。当此危难时刻,九月中旬就有人提出,应立刻下令比邻燕山的相渠潞恩等州驻军驰援,并严令渤海定晋两卫随时策应燕山局面,澧源大营也要出动一到两个军即刻北上。就是在这个时候,右相张朴站出来说了一句:

    “商燕山还在枋州。”

    这句话一锤定音。从那天起,各人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再没人多提驰援燕山的事,最多也就是到宰相公廨办事时议一议燕山战事的进展,或者看一看燕山卫府每日两次的战事通报。不过,基本上每个到宰相公廨的人来时走前都会问上一句:“商燕山动没有?”就是汤行和张朴,每天卯时上衙,第一句话通常也是“有没有枋州的公文”。也许,在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只要商成还在枋州,那燕山就不可能出什么大事。

    然而,主观看法永远无法代替客观事实。商成倒是一直在枋州养病,可燕山终究还是出了点事。

    十月初七辰时三刻,兵部接到燕山卫府转发的莫干九月二十四日午时通报,大军撤退遭遇困难,行动被敌人监视,与隐而不发的突竭茨主力或有一战。兵部不敢怠慢,立刻把抄件动到宰相公廨。公廨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可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从初七那天的辰时三刻起,直到初八日的午未交替,整个十四个时辰,燕山卫府再无一言片纸传来。几位宰相副相放下手边的一切事情,一边焦灼地等待进一步的消息,一边反复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大雨崩塌道路、大雪阻塞通行、黄河渡口舟船失误……一切可能发生的糟糕情况都被提出来反复讨论。公廨的文吏书办进进出出,忙得脚不沾地,把过去两三个月里上京到燕州的驿道沿途各州府县的公文全部调了过来,一份一份地仔细翻阅,就为了找出为什么前线战报无法及时送达的原因。

    现在,再没有人提什么商成在枋州稳若泰山的事情,更不会有人说什么“商燕山在则燕山在”的话。燕山卫府一连十几个时辰一句话都不说,半个字都不泄露,不用问,必定是燕东燕中出了什么重大变故!也许是西门胜失守屹县,也许是端州城陷落,但无论是哪一样都不及孙仲山兵败来得更为可怕。要是孙仲山兵败莫干,突竭茨主力趁势南下,以如今燕中燕西空虚匮乏的兵力,绝无丝毫阻挡迟滞的可能。就算商瞎子的本事通天彻地,他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就把局面扭转过来!

    朝廷的宰相副相六部尚书并数员朝中大将在宰相公廨里紧急会议,最后拿出了意见。一是发文沿途各地官府仔细查找消息中断的原因,二是通告环燕山卫的各地驻军要有打仗的准备,三是严令渤海定晋两卫不得隔岸观火要采取必要行动,四是从澧源大营调出二到三个军增援燕山。至于少数人提议严厉追究查处燕山卫拖延隐瞒的事,则被两位宰相否决了一一事情都还没弄清楚,现在去追究谁的责任?又能查处谁?

    会议还没结束,在兵部衙门留守的真芗就急匆匆地跑进公廨。上京十月已是孟冬天气,两天前还落过一场雪,虽然不是冷得教人透骨彻髓,但寒意依旧是刺肤浸肺。可这位兵部左侍郎却跑得满脸满头的热汗,鬓角发丝间缕缕白汽若隐若现。他手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