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40)让田岫去

    第十二章(40)让田岫去 (第2/3页)

的第一名。这人今年二十七岁,发妻四年前病故,有一子一女,分别是十岁和六岁,俱是家中小妾所养……”

    东元帝沉默地听完,没有说话。家世和年龄都还算般配,只是这举子的身份差了一些。看来这事得先放一段时间,看裴家子明年参加大试能有什么样的结果,然后才能说下文。他对南阳说:“你找个人去说一下,让他先安心科举。”

    南阳点了点头。她也是这个意思。要是这家伙连大试的二榜都上不去的话,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了。大赵的公主一般不是嫁与功勋重臣的后人,就是嫁与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把公主许配给一个同进士出身?天家不可能丢这样的脸面!

    东元帝重新拣起刚才的话题:“《天问》的这句新解,是田东篱女儿说的吧?”

    南阳的神情有点恍惚,楞了一下才说:“……不是。不是她……”

    东元帝只当她是听说妹妹的婚事有了点指望因而顾影自怜,心中默默地叹了口气,也没多想,顺口就说道:“不是她?那还能有谁?我可是想不上来了。”

    “是应县伯。”

    “唔?”东元帝原本要喝水的,茶盏递到嘴边却又停下来,皱起眉头将信将疑地说,“是商燕山?一一呵,这倒真是出乎朕的意料了!”他把茶盏放下,想了想,又摇了摇头,用一种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的口气说道,“上马能带兵打仗,下马能治理地方,还会鼓捣玻璃和观天仪,一面筹划着东倭方略,一面掏空宗室的家底放贷取利,如今居然连《天问》中的这一疑句也能看得懂……朕的这位上柱国,倒真的是多才多艺。”

    这平平淡淡的口气,这听起来没什么起伏的声音,连带那一声轻笑,都让南阳一时琢磨不透。她没有接着父亲的话说下去,只是就事论事地说道:“这句楚辞的解释,确确是出自应县伯之口。女儿和妹妹,弟弟,还有田岫,当时都在的……”

    这个时候,宫女端着一碗煎好的汤药过来。东元帝不让宫女喂德妃吃药,自己接过了碗,先拿调匙舀了一勺汤药在唇边试了试冷热,觉得不算很烫,这才递到德妃手里,回过头对南阳说:“胭脂奴和璨儿也在?什么时候的事?”

    “……就是小满节气的那天。”

    “小满那天?你是小满那天生的,所以乳名就是小满一一那天是你的生期……”他从德妃手里接过空了的药碗,随手放在宫女手里的托盘上,抬起头瞥了一眼南阳,眼神里流露出一些古怪。公主的生期,他商燕山一个外臣,跑去凑什么热闹?

    “应县伯他并不知道此事。”南阳赶紧解释,“那回他上东倭方略的时候,不是受了父皇的责罚么?您罚掉他几个月俸禄,还把他禁足了二十天。那段时间女儿手里的钱粮有些不凑手,就向他借了一些,听说他受了责罚,怕他畏灾惧祸心中惶恐不安,就去宽慰了他几句。他禁足期满,过来向女儿致谢的那天,恰巧就是小满节气。”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东元帝点了点头。南阳向商成借钱的事情他是知晓的。不单是南阳,长沙也找商成借了不少钱。没办法,谁让东倭方略里花钱的地方那么多,要钱又要得那么急迫呢?就连他这个天子,也是咬着牙才从内孥钱粮中挤出了七十万缗。虽然这七十万缗不是一次全部拿出来,而是在一年内分四次支付,但是直到现在,他都还不知道其中的十几二十万缗从哪里能找到出项。他甚至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个问题,倘使最后实在拿不出钱粮的话,要不要摆出天子的威仪耍一次无赖呢……他一边再次思考着这个严肃的问题,一边满意地又看了南阳一眼。南阳能想到商燕山受责罚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