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精盐

    第一百六十三章 精盐 (第2/3页)

  “高大人。”李佑还礼说道。

    高静明满脸兴奋地说道:“殿下,听说吐谷浑有盐湖,能够制盐,什么时候能给户部增加收入,能够增加多少啊?”

    李佑说道:“我正要去见父皇,说的就是这件事,你和我一起去吧。”

    两仪殿,书房。

    李佑从衣袋里掏出了一个小布袋,拿起一张宣纸铺在桌子上,将袋子里的食盐倒在上面。

    他说道:“父皇,各位大人,这就是精盐。”

    众人品尝了以后,纷纷赞叹不已。

    高静明问道:“殿下,这盐比咱们往常食用的盐都好,是怎么制出来了,成本高不高啊?”

    李佑说道:“无论是海盐、湖盐、井岩还是岩盐,其中都含有杂质,因此有些苦涩。不过,这些杂质是可以过滤掉的。

    有一种炭叫做活性炭,它不同于普通的木炭,是将炭在高温下,采用一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原料有煤炭、竹炭、木炭、核桃壳和椰子壳等。其中核桃壳和椰子壳效果最好……”

    李佑科普了相关知识,然后说道:“父皇,无论是海盐、湖盐、井岩还是岩盐,儿臣都有办法提高产量和品质,今后大唐绝不会为了食盐的问题困扰了。”

    食盐匮乏,历朝历代都是常态,因此,朝廷才会实行盐业专卖。

    盐业的收入占到了朝廷税赋收入的很大比重。例如,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将食盐每斗由11文提高到了110文,整整涨价了十倍,食盐的收入占到了朝廷全部财政收入的七成。

    李世民大喜,他立志要做千古一帝,国家不缺盐,就是亘古未有之盛大功绩。

    李佑建议,今后朝廷对于盐业生产、销售、运输和储存,要重新规划,要由重臣来负责。

    当李世民让李佑主持此事的时候,李佑推荐了太子李承乾,得到了李世民的批准。

    长孙无忌对李佑投来了感激的目光。

    最后,李佑拿出了与慕容翎签订的协议草案。

    对于大唐占了吐谷浑盐业的七成,众人都很满意。

    李佑说道:“父皇,儿臣建议,我大唐就以护盐的名义,派军队进入吐谷浑,等退去了吐蕃人,大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