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货币

    第229章 货币 (第1/3页)

    徐世杨真想捏住江南那些贪官污吏的脖子好好问问,把熬糖师傅送到辽东去到底是何居心?

    这个时代人们还没有发觉甜菜可以榨糖,辽东也不会有甘蔗,这些熬糖师傅若是真到了鞑子手里,哪有什么活路?

    当然,徐世杨自己现在也没有制糖产业,不过他有把势力扩张到台岛或琉球的计划,那里都是可以种植甘蔗的,大不了把糖产业的利润分给李氏海盗集团几成。

    另外,徐世杨现在觉得,也许他可以在自己的领土上引种一些甜菜,给自己的制糖工业搭一下基础——糖在工业时代之前一直是奢侈品,若是能给前线士兵的备用食品里加一点糖,关键时刻是真能救命的。

    何况糖的能量很大,也易于吸收,这个时代甚至可以当做药品使用。

    除了熬糖师傅以外,徐世杨还在工匠队伍中找到一些鞑子可能用不上,但对他自己来说十分重要的工种——造纸工匠。

    最好的宣纸工匠基本没有,但各种粗纸、草纸工匠却是不少。

    这对徐世杨来说也是极有用处,至少火枪兵的纸包弹药所需的纸张看起来已经没问题了,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神机兵的射速。

    另外就是,有了这么多工匠,江北原来以物易物的经济已经跟不上形势了,一些必要的货币流通是必须的。

    好处是,徐世杨在和亲船队中获取了大量硬通货。

    岁币中有三十万匹绢,徐世杨不打算让它们进入流通,得找机会把这些东西外销出去。

    三十万两银,直接当做货币使用实在太亏了,徐世杨打算把它们铸造成银币,目前的想法是,面值一两的银币含银85%,铜15%。

    这样,徐世杨手中的30万两白银,可以铸造大约35万枚银币。

    正好和亲工匠中也有铸币工匠,可以用来做这种工作。

    徐世杨打算把银币的兑换率暂时固定在1比1000文大周制钱上,这个价格略比现在一两比一贯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