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回 马夫

    正文 第十一回 马夫 (第3/3页)

    十把木剑,足足用了木匠李四一旬光景,这是上次天宁子拜托世子打造的。

    牛头山素有“牛头犄角甲江南”的美誉。

    最高峰是犄角峰,因其顶部如圆锥体平坦,双峰犹如牛角直插云霄而得名,险峻陡峭之处却也名副其实。其中,又以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飞涧最为卓绝。

    绵延百里的牛头山,河、湖、泉、潭、瀑无奇不有,山峰怪叠,奇石林立,确是一处修仙的好去处。

    作为南派道家祖庭,山上玉虚宫供奉太上老君,千百年来无数真人、仙人在此修仙,以求脱离生死。千年来香火鼎盛,执道家牛耳。

    三百年前,莽苍异族南下,践踏盘越以北数十万生灵,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千里达州毫无人烟,白骨皑皑。

    当时,玉虚宫掌教无垢道人,一身道家大黄庭,早已入武学天象境。

    接北派上清道派祖师密信,前去传道。

    一路上,生灵涂炭,所见所闻,让他道心大怒。

    无垢道人拂袖返回牛头山,留下年幼的小师弟珠玑道人守山,与六位师弟杀入黑骑甲军中,剑破千甲,却是以卵击石,终究七人无一生还。

    自此以后,牛头山人才凋敝,武学上更是一落千丈,这些年不用说仙人飞升,连摸到武学太清之境真人都难觅。

    气运之数,本就是此消彼长。

    牛头山没落后,地处象拓腹地的武当山,和远在丽州的终南山却接连出了几位黄衣道人,匡扶社稷,慧剑济世,香火渐旺。

    牛头山竟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掌教天宁子的师父珠玑道人手中,更是一塌糊涂。

    牛头山,青莲峰顶。

    有一块天然形成的望江石,三十余丈宽,独自探出陡峭的悬崖,横在云海之上,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平日望江石下,云海翻滚,层层叠叠,如海边涌起的潮水,甚是壮观。

    偶尔由此望去,能俯瞰整个江州乃至王朝西北地理形势。那连绵起伏的峻岭,如一条蜿蜒而来的山龙,牛头山恰恰把住了龙头的位置。

    此刻大雨初停,万里无云,整个江州地界尽收眼底。

    望江石上,两个道士举目远眺,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身后不远处一个竹篓,里装满了各种鲜草,上面兀自带着晶莹的露珠和潮湿的泥土。

    连日大雨,山上青草嫩芽破土而出,鲜嫩可口,一头青牛在不远处慢悠悠啃食,一副老牛吃嫩草的架势。

    山顶风大,两人衣衫飘飘,袍袖鼓荡,席地而坐。

    “真是好东西”,小道士惊喜道,“入口苦涩,再仔细品品又有一丝丝甜意,正是上好的茅根”。

    这些白茅草根是小道士刚刚上山,从半山腰采撷来的,嚼在嘴里鲜嫩可口,两人吐了满地碎渣,山风一吹,旋入眼前的无底深渊。许久,落入深渊下通瓯江中,无影无踪。

    通瓯江决堤后,汹涌的洪水破堤而出,借道牛头山右侧,奔腾东去,河床自此改道。

    老道士相貌堂堂,头戴莲花冠,留着一把飘逸的白虬须,神采奕奕,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小道士约十五、六岁,白皙的面庞,双目清澈,超然脱俗。一身青衣道袍略显大了些,倒像是老道士穿着更为合体。

    “承衍师弟,前日,送入王府的九转金丹,你改进后,试炼过吗?”,老道忽然皱了皱眉头,惶恐不安道。

    “师兄,想来…想来这《玉函方》是错不了,只是觉得药性不足,我又私下加了一味淫羊霍”,他红着脸,挠了挠头,沉吟了道。转头扫了一眼背后青牛,心中嘀咕道“背篓中那本《勤求》,那可是世子临下山前,自己厚着脸皮求来的,千万不可再让师兄发现”。

    老道远眺后,收回目光,缓缓道“哦,那我就放心了”。

    正说着,对面朝冠峰传来炸雷声,惊天动地。

    老道士神情凝重的望向那边,一柱蘑菇状的烟气郁结而起,久久不散,似乎山上有人影奔走。

    “哎,你鹤师兄那边丹炉又炸了,今日是第九次了”。

    小道士脸上一股奇怪的表情,一言未发。

    这一老一小正是玉虚宫的掌教天宁子和师弟王承衍。

    珠玑道人一生收了五名弟子,分别是:掌教天宁子、监院陆谦之,已近鲸背之年的丹房总管鹤甲年,在小壶峰闭关练枯剑焦道陵,据说他武学早已入太清境界,是牛头山百年难得一见的武学奇才,再就是这位整天满山遍野撒欢的王承衍。

    十八年前,珠玑道人从蓬莱仙海觅得根骨奇特,天赋异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破例收为平生最得意的关门弟子,起名王承衍,自然有承衍道家大统之意。

    珠玑道人临终前还不忘嘱托掌教大师兄天宁子,好好照顾小师弟。

    “咳…咳…,牛头山的重担就落在你师兄五人肩膀上了,为师这些年云游四海,遍访名山大川,终于找到这位徒儿。别看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咱们牛头山玉虚宫现在不景气,不如那东南的武当山、终南山兴盛。假以时日,必将重振”,珠玑道人说完,含笑而终,仿佛已然看到牛头山再次统御四方道教,香火鼎盛、摩肩接踵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