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闽中变法(三)

    第一百三十五章 闽中变法(三) (第1/3页)

除了给皇帝上达密报之外,韩东清没有给陈胜任何的干涉。对于陈胜在闽中的强硬手段,有些明显是违反了秦法,他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是看到陈胜这样的手段,韩东清才明白,为何皇帝会委派陈胜当这闽中郡的郡守。因为这个地方恰好需要一个足够刚硬又能够游刃有余的人。毫无疑问,陈胜在刚柔之间,尺度把握得非常好。因为杀了一批反抗者之后,陈胜将没收而来的土地财富,充当了当地救济和教育的基金,用来育老救残和教育启蒙儿童。

    陈胜特别重视教育。但是当地识字的人不多,连教书先生都得从外面输入,这让陈胜的教育推广非常不便。最后还是李左车想出了办法,让闽中郡各村寨派出年轻人到县衙或者当地学府集中就学。所学的知识也足够简单,只有当朝书法大家太史令胡毋敬编写的《博学篇》和赵高编写的《爱历篇》。里面都是大秦小篆最常用的字体。

    这些各村寨派出的青年,官府有发薪金,同时免去家庭里一切税赋。所以各村寨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够轮上自己。除此之外,陈胜还规定,每半年一次考核,各村寨接受教育的儿童如果在官府的考试之中获得了优秀,那么整个村寨都会得到官府的褒奖和奖励。所奖励的,都是当地极度匮乏的农作物种子和铁器。

    陈胜的举措,大大地刺激了闽中各地对教育的重视。在闽中各地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在村寨的大树下,在辛勤劳作的田间阡陌旁边,都会有着村寨里同样识字不多的先生们认真地在沙盘里画着字符,而周围则是围满了七八岁乃至于十七八岁的青少年。

    对于这些当地学官来说,若教育不好,官府可能会剥夺他们的资格。那么就会少一分薪资和官府赋予的种种权力,而学生们也知道,倘若自己学不好,那么家里就得不到官府的津贴,自己也就更不可能进入官府设立的学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