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零六一 是去是留

    章二零六一 是去是留 (第1/3页)

皇帝虽然好大喜功,喜欢虚名。但实际上皇帝对于利益和名声,更看中前者。能够不加税赋,便能够获得一笔丰厚的资金,虽然传出去有碍名声,但对于寻常黔首来说,却是天大的好消息。

    五个名额,最终以均价五万金的代价,卖了出去。其中以陇西乌家最为出风头,一下子买下了两个名额。不过和乌家齐名的凌家,却没有出价。有人质疑,凌家在闽中的投入过大,短期之内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金钱败家。

    但也有人反驳,说凌家在闽中的收益巨丰,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凌家家主和少主都是女流之辈,跟着皇帝出巡,有碍礼制,所以才规避了这样大出风头的机会。

    但实际上,凌家家主,清夫人的考虑却是这样的,皇帝不知是不是受到了陈胜的影响,动辄便想从大商巨贾的身上拔毛,凌家家底虽然丰厚,但没必要每次都要出风头。一来容易激怒咸阳的那些大富大贵们,二来是,皇帝一年到头都想着如何把手伸进这些商贾的钱袋子里,凌家可不能真的傻乎乎地把钱袋敞开,无条件把辛苦挣来的钱流到皇帝的口袋之中。

    五个名额卖出之后,皇帝巡狩的资金变得充裕无比,本来计划要征收的税赋,也搁置一边。治粟内史隗林对此暗暗松了一口气。他可知道朝廷的税赋着实不轻,倘若再加赋税,那百姓的生活必然会困苦不堪。因此当他听到了老丞相对皇帝这种唯利是图,不顾礼乐王法的做法大加鞭挞指则的时候,他罕见地保持了沉默。当咸阳学宫的博士儒生上书皇帝,进谏皇帝取消这荒唐的“伴驾巡游”名额的售出之时,隗林终于忍不住跳出来,在朝廷上发飙。指出因为岭南和北方的战事原因,帝国的税赋已经让黔首不堪重负。有商人来替黔首分担税赋,这是天大的好事,比所谓的礼乐法规实际有用多了。

    对于隗林的反应,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