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兴义仓

    第124章 兴义仓 (第2/3页)

都没有管清楚这个问题,莫非我大唐真没有能治理好一个州的能人?”

    长孙无忌似乎有备而来,并没有很吃惊眼前的这事。

    李世民继续哀叹:“百姓无粮食不得生,军士无粮食必战败。农业才是立国之本啊,如今年年旱灾,都能想象到未来关内必定造反,大唐江山社稷将会动荡不安,究竟派谁去治理才好?”

    “圣上,关内大旱并非是今年之事,甚至周围地区亦是旱灾频发,能人巧匠能治好一年的大旱,却不能保住永久的社稷。”

    李世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询问长孙无忌的想法。

    长孙无忌:“单单凭借我的才智,也不能真正执行下去,应该召邢国公房玄龄,这才是治国安邦之大才。”

    没多久,邢国公上殿。

    李世民:“想必你邢国公已经知道今日找你过来是什么事情。”

    房玄龄:“圣上的忧心,自然略知一二,关内大旱,民不聊生,眼下除了这件大事以外,其他不足以让圣上如此忧心。”

    李世民:“见你如此信心满满,可是有什么妙招?”

    房玄龄:“妙招称不上,只是对旱灾,不能仅仅依靠短期贤才管治,这不是长久之计。”

    长孙无忌点头,表示附和,李世民观察二人反应,不知为何要绕这么个弯才肯说出来。

    房玄龄:“应该兴水利,同时我们应该有个粮食储备,建义仓,就像水库一样的地方。”

    李世民恍然大悟:“意味着旱灾时吃丰收的储备,来缓解灾难?”

    房玄龄:“正是如此,兴水利让水源充足,具备丰收的条件,而义仓便是最大程度上降低灾难带来的损失。”

    李世民:“如今大唐江山仍未稳固,国库并不富裕,如此一来会不会增长地方势力,令国库以及存粮不够,以及各地官员贪污腐败?”

    房玄龄:“凡事定有利弊,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规避弊处,发扬利处。义仓乃是为百姓开仓赈灾的,不为官员所有,凡是查到贪污必重罚。”

    李世民脑海中想象了一番义仓的场面,百姓纷纷向义仓拿出救济的粮食,衡量一番利弊后,感觉这方法应该是可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