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好乘凉 第二十六章 礼送钦天监

    山上好乘凉 第二十六章 礼送钦天监 (第2/3页)

一直用先生二字,不去提起监正太史。

    “王大人身居重位,操劳国事不得空闲,自然觉得钦天监闲适舒服,下官能力有限,只会观天象编历法,难为国君分忧每每想起便会寝食难安啊。”

    “苏先生过谦了。”

    门内弟子把王明阳带来的食盒打开,里面是一碟柿子饼。

    一壶热茶,一碟柿子饼,两个没甚交往的朝堂老臣,王明阳位高权重,苏世玉无欲心安。

    “这是城南的柿子树林里下来的柿子做成的柿饼,介甫在家晒了好些,心想前来搅扰总不好空手,就带了一点。”

    “令公子是整个太安城所有权贵人家公子哥儿里性子最淡泊的一个,一身才学却耐得住寂寞不去考功名不去赴仕途,钟情饮食山水,很有名士风范。”

    王明阳有一个独苗儿子,王介甫,老爹是当朝人臣之巅峰,他自己也有些学问本事,按理说有个这样的老爹在朝堂里铺路,王介甫只要愿意到哪儿都得被人供着。不过他却在家里安心的当起了只问吃喝玩乐的甩手少爷,且一当就是二十多年。

    “苏先生不必往我脸上贴金,介甫是我王明阳的儿子,不许染指朝堂是我的意思,他有些才学不假,可还远没到能经略治国的水平。”

    “倒是苏先生门下的大弟子宋知命,被苏先生刻意按下头颅不得显其锋芒,打磨至今似乎也该到了雄狮出笼的时候。”

    王明阳话锋一转却提起了远游敦煌的那个弟子宋知命。

    苏世玉哑然一笑,难怪王首辅这个贵客会来钦天监这样人气稀薄的地方。

    “也该回来了。”

    头顶上放晴的天空飘着几片白云,湛蓝的颜色看起来很舒服,也很高远。苏世玉念叨了一句。

    “陛下出兵帝沙佛国,到了今天已经过去两月,时至今日还有人会不时提起,说陛下此举有失仁德。当日殿上满朝文武几乎都有意劝阻,唯独兵部尚书,苏先生没有出声。”

    王明阳思维跳跃极快,上一句还在说宋知命的事情,下一句却又讲起了两个月前甚嚣尘上的灭佛一事。

    苏世玉年岁较王明阳还要稍长,不过对待眼前这位仕途宦海上的后辈仍然恭敬。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下官主管天象历法,对朝堂经纬就太过稀松了。不过当今陛下乃是千古明君,他执意要这样做也有他的用意吧。”

    “王明阳为官四十六年,其中前三十年一直在户部吏部,近十六年到了中书省,启元财政盐铁税收粮漕物运,权衡度量库藏出纳,选良考核评绶注批,能让国家运转的每个环节我都经历了,所以深知国家弊病。”

    “陛下雄才大略,为绝南北外患必然要积攒底气,而最大的依仗不外乎国富民强。当今天下四分,启元看似最为强盛,实则内里暗疮旧疾,老派宗族利益牵扯盘根错节,只要他们在启元还能一日活的不错,陛下一扫六合的愿景就一日难以实现。”

    王明阳手里捏着一块柿子饼,半天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