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舆论的力量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舆论的力量 (第2/3页)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样一样地依次处理,比起现在的效率要好得多。

    双方的博弈如今正在拉锯的阶段当中,成立水利部,只是一个引子,一旦开了这个口,地方上在很多与中央的博弈之中必然会失守,所以这件事情,如今争论之声是愈来愈大,极有可能会被放到今年年底要召开的义兴社大会之上来进行公开表决。

    这也使得徐想与各地的总督们,将相争的战场转移到了争取各地代表们的支持之上了。

    义兴社代表大会的决议,就是最终的决议,即便是以皇帝李泽的尊贵,也不能否决义兴社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这是明文写进了代表大会章程的。在这样的代表大会之上,李泽与其他几个委员会的主席,照样也只有一票。

    说起来似乎徐想在这次的博弈之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步当中,毕竟各行省对于本省的代表是有着必然的影响力的,而且这也影响着各行省最基本的利益,但实则上,徐想的支持者,并不少。

    其一,来自中央各部衙的代表们,肯定是支持徐想的,这对于他们地位的加强,是有着很大好处的。一旦完成,以后中枢对于地方的影响,肯定会大大增加。

    其二,像青藏,西域,东北三省,包括那些经济刚刚起步,财政举步维艰的地方,是支持的。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得到大量的中央财政的支援。一些他们想干而又没有实力来干的大项目,便可以由中枢牵头来干。这样地方之上投资不多,却可以得到极大的实惠,从而完成在经济之上的一次飞跃。在如今大唐朝廷评价官员以国民生产总值论英雄的时代,谁都不想自己的数据太难看。

    想一想,每年年末,当大唐周报头版头条公布他们统计出来的各行省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的时候,那些排在末尾的与其他行省相差据大的数据之时,某些人的脸色一定是极其难看的。

    其三,军队其实是支持的。这件事情,与军队的关系不大,但因为李泽会支持这项动议,那么军队必然会亦步亦趋。

    实际上,开这件事先河的,正是李泽自己。靖安军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谓靖安军,实则上便是过去的地方武装,只不过在前朝时期,他们被叫做县兵、郡兵、府兵等等,由地方政府实际控制。

    当朝廷强大的时候,这些地方武装力量,当然便只是起到一个维持治安的作用,但当中枢无力的时候,这些地方武装就很难说了。想想过去的那些节度使麾下的武装力量,有相当部分,就是这样的一些地方武装发展而来的。

    李泽将其整合,统编,然后成立了靖安军。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从中枢到地方之上,实行了垂直管理,地方之上唯一有权任命的,就是县一级的靖安军指挥使,而到了州府一级,便需要由靖安军的同意,到了行省一线,已经是属于正式的高级军官序列了。正是这一次的整合,使得朝廷将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