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零章 发表论文(求月票)
第一五零章 发表论文(求月票) (第3/3页)
ure》,时间上不允许。
而《science》是美国的期刊,所以陈强当然要将论文投给《science》。
《science》的总部在纽约,最早是由大发明家爱迪生创办的。未来的《science》审稿非常严格,需要美国科学促进会多位专家进行评审。而在1932年的时候,《science》持有人詹姆斯-卖基恩-卡特尔还没有去世,美国科学促进会对于《science》还没有完全的掌控权,所以《science》的审稿要相对的宽松一些。
当然这主要也是因为投稿人和论文都少,所以只要是水平还不错的论文,特别是原始研究论文,基本都能上《science》。
陈强把自己论文寄往纽约,而后他又接受了不少报纸的采访,而在采访当中,陈强也是一直在鼓吹自己的“亚健康”概念,他也是借着报纸,向民众宣传“亚健康”的理念。
结果也正如陈强所料,“亚健康”的理念很轻易的便被民众所接受,因为大部分人的身上都能找到陈强所描述的“亚健康”症状。
三十年代的卫生状况和医疗水平都远不如后世,谁还没个头疼脑热、便秘腹泻之类的小毛病,如今这些小毛病都成了“生理亚健康”。
而且恰逢经济大萧条,美国经济越来越差,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气氛之下,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心烦意乱、急躁易怒,这就是陈强所说的“心理亚健康”。
更有很多人,不仅仅有头疼脑热便秘腹泻的小毛病,还有心烦意乱、急躁易怒的情绪,一下子把生理和心理的“亚健康”全都占了。
很多美国民众,看了报纸以后,都开始讨论“亚健康”的事情。这种涉及到身体健康的时候,历来都比较容易吸引到人们关注的目光。
可惜的是,报纸上的宣传,也只是引起了一些小范围的讨论,而并没有产生什么轰动性的效应。
现在毕竟是经济大萧条时期,有那么多人处于失业当中,曾经的中产阶级都变成了无产阶级,甚至是无家可归者,美国社会的主流声音也是在关注经济问题。陈强的“亚健康”理论,在美国的经济问题面前,就像是在一片广阔的湖水中投入了一块石头,仅仅溅起了一点点水花。
大量的美国人处于失业当中,无法养家糊口,饿肚子流落街头,这种情况下,还管什么健康亚健康,能填饱肚子才是关键。
……
纽约,《science》期刊杂志社。
审稿人特纳捧着一杯热咖啡,回到了座位上。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记忆力好像大不如从前了,而且注意力也不如以前那么的集中,难道我真的像报纸上说的,处于‘亚健康’状态么?话说‘亚健康’这个概念到底是谁发明的啊,杂志社里的好多人,都在谈论亚健康的事情。”特纳用嘴唇轻轻抿了一口咖啡,然后拿起了接下来的一篇投稿。
能够待在《science》杂志社里可没有普通人,像是审稿人特纳,便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稳妥妥的学霸,所以他才有资格在《science》杂志社里审稿,而特纳的同事当中,像他这样的名牌大学博士并不罕见。
经济大萧条当中,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依旧是稀缺的资源,他们没有失业,而且《science》杂志社有美国科学促进会作为后盾,职员的薪资还是有保障的。也正是因为收入不错养家糊口无压力,《science》杂志社的人才会去关注“亚健康”的事情。
特纳打开了这一篇投稿,他扫了一眼标题,表情瞬间凝固起来。
“亚健康?有人写了一篇关于亚健康的论文!”
“亚健康”这个概念,是最近才出现在报纸上的,特纳没想到才短短几日的功夫,就有人写了一篇有关于“亚健康”的论文。
“是来蹭热度的吧?”特纳微微一愣,然后望向了作者的名字。
“陈强?好古怪的名字,南开大学,天津,中国,这是中国人投的稿?怪不得名字这么奇怪呢,原来作者是个中国人。中国也有科学家么?中国的大学也有人能写论文么?陈强,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有些耳熟啊!”
特纳愣了几秒钟,随后抬起头来,询问身边的同事:“你们有谁听说过,中国有个叫陈强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家?中国那种鬼地方,有科学家么?”旁边一人反问一句。
“我倒是知道一个叫陈强的中国人,不过他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个运动员,就是前些天报纸上说的那个‘世界第一运动员’,他在洛杉矶拿到了五枚金牌,同时还打破了五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另一人开口说。
旁边那人露出一副恍然的标枪,接着说道“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了,咱们昨天聊起的那个‘亚健康’状态,好像就是那个中国人提出来的。对了,你问这个运动员干什么?”
“我刚刚看到一篇投稿,是说‘亚健康’的,投稿人叫陈强,看来就是那个中国人。”特纳回答道。
“那个中国人把‘亚健康’写成论文了?是用英文写的吧?我们可看不懂中国字。”旁边那人一边说着,一边凑了过来,显然对“亚健康”的论文很感兴趣。
除此之外,刚才说话的那人也站起身来,一脸好奇的走了过来。
三位审稿人凑在一起,开始审阅陈强的论文。
刚开始,这三个人都是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看陈强的论文,他们觉得一个中国人,又是一个运动员,就算是能写出论文,大概也是很简单很没有质量的论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人的表情都认真起来。
“这是一篇原始研究论文,很符合我们《science》,我们《science》对于原始研究论文,一直都是比较欢迎的。”
“逻辑性很清晰,就提出一个新课题而言,这篇论文的质量很高。”
“我觉得这片论文能上下期的《science》。你们觉得呢?”
“我也觉得能行……”
六千字,求月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