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或跃在渊 第七十六章 偷天换日

    第四卷 或跃在渊 第七十六章 偷天换日 (第3/3页)

—房屋背靠青山,镶嵌在石壁之间,房前的上下左右,都有郁郁葱葱的枫藤遮掩,顶部端端正正写着“峨雾眉烟”。

    倘若初来乍到,不仔细看,只当这是一座石崖,怎会想到此乃暗无天日的鬼门关?

    幸而房中“峨眉方阵”机关已经闭合,如若不然,她昏头昏脑,抱着崖生,怎可能生还?

    仍自后怕,忽闻异动,心下暗惊,急闪身躲到一丛翠竹之后,但见数名侍卫逡巡而至。不敢大意,人不知鬼不觉,绕至僻静角落,悄悄奔逃。

    前方一上一下两条路,不假思索便奔向山高林密之处。她奔得高低冥迷,不知东西,只觉越是向上攀爬,越是靠近宫室中心,不觉暗暗心惊。

    总算奔至山头,极目四望,方才看清:北岸陵江,南岸长江,一览无遗。此时心下才明了,脚下两江半岛。

    更是惊诧至极:“这般高低错落,这般坐拥两江,这般山环水抱,这般江峡相拥,难道此地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

    终于恍然大悟:“毋庸置疑,在此平行时空,蜀都就是重庆!”

    只觉不可思议,细细一想,又觉合情合理:“《宋史》记载,1234年至南宋灭亡的45年间,蒙古人在蜀地发动三次大规模屠杀。曾经富甲天下的蜀地,成了史无前例的重灾区。蜀地军民誓死反击,蒙古大军疯狂屠城。所过之处,城池血洗,宫室俱毁,军民屠戮殆尽,几被灭族,余者不足十一。”

    如此一想,仰天长叹:“宋元战争爆发之前,蜀地地狭而丰腴,民勤而安乐,无寸土之旷,人口超过一千六百万,时称“人文之盛,莫盛于蜀”。

    其府、州、郡、县设有官学,“蜀学”与中原“洛学”并驾齐驱。由于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印刷技术先进,还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念起闻名天下的“钓鱼城之战”,想到蒙古人在此“上帝折鞭”,心中赞叹:“重庆据有两江之险,相较成都,更能保全。在这个平行时空,蜀人迁都至此,实在更有卓识远见。”

    又念恩公之言,心下黯然:“战后十七年间,西蜀废除旧制,推行新政,军民同心,发愤图强,抗北鞑,保国家,兴实业,助生产。发展至今,硕果累累。只是,西蜀毕竟遭受重创,元气大伤,加之人丁稀少,山重水阻,如今国力依然不足,只能朝拜南虞,受制东吴,并列中桂,略胜滇黔,屈居南华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