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韬光养晦

    第四百九十五章 韬光养晦 (第2/3页)

涂炭生灵,虽是促进统一,却也两败俱伤。

    事到如今,华夏十国融合为神州四国。东、西、南、北大国各一,东吴、西蜀位于长江战略要冲,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若不是你西蜀全力维和,长江一带当真不知鹿死谁手。

    纵观天下大局,我南虞最希望真心希望大家一条心,奈何卓云貌合神离,奈何东吴分崩离析,北鞑更是见利忘义。如今局势,看似四海升平,形若四角俱全,实乃潜伏着重重危机。

    至于如何华夏一统,纵是父君之能,若不用兵,也只能望洋兴叹,何况我哉?每每念及于此,我便心若油烹。”

    阿龙闻言,看着阿逢,心下一凛,却也无话可说。

    阿逢沉吟片刻,又说:“古往今来,华夏无论由分到合,抑或由合到分,都少不了一样罪魁祸首——战争。国家分裂,天下一统,都从战争中来,到战争中去。这让苍生形成错觉,只有战争,才能统一思想,形成新秩序,建立新平衡,然后再失衡,再分裂,再战争,再一统,再平衡。”

    青荷闻言点头:“纵观华夏历史,征来战去,循环往复,无止无休。依我之见,万众苍生误以为战争不可替代,一是野心家权欲极盛,感召极强,迷惑人心;二是战争本身便是急功近利,好似立竿见影,最能迷惑历史;三是战争结局刻骨铭心,永不磨灭,迷惑视听。无论如何,战争实属下策。不知我们的后代子孙,能否想出上策?”

    阿逢望了她半晌,才说:“多数女人对战争没有狂热,反而评价客观。我是一国之君,肩负使命,比任何人都渴望统一。而我,却违背君王本性,厌弃战争。在我看来,无论何种理由,无论何种居心,无论何种目的,无论何种结局,战争最是可耻,最是可恨,最是可憎,最是可怖。可是,我无从选择,自战争中出生,却有期望,期望一生与战争无缘。但是,我又担心因一己之私,丧失华夏一统的使命,沦为千古罪人。”

    阿龙笑看阿逢:“纵观历朝历代,事件是偶然,历史是必然。纵然是帝王将相,纵然能名垂千古,亦不能与历史分庭抗礼,只能顺其自然。”

    阿逢颇有疑问:“如何顺其自然?”

    阿龙便道:“华夏一统,大势所趋。虽是如此,既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逆天而行,只能因势利导。”

    阿逢忙问:“什么是拔苗助长?什么是逆天而行?”

    阿龙轻叹一声:“昔日东吴岳睦先君,与凶穷极恶的北鞑艰苦鏖战,何等神勇?可惜推行新政,急于求成,反而让奸贼乘虚而入,是为拔苗助长,得不偿失。北鞑以无德之众,野蛮之师,落后之制,攻城略地,烧杀抢夺,焚宫毁室,欺压奴役我华夏数千文明,是为逆天行事。前车之鉴,后世之师,此二者皆不可取。”

    阿逢追问:“如何才能因势利导?”

    阿龙直看阿逢:“民心。”

    阿逢若有所思:“民心?”

    阿龙异常坚定:“对,就是民心!一民之心,不知何想;十民之心,参差不齐;百民之心,杂乱无章;千民万民之心,向背有序,所向披靡。阿逢所要做的,就是抓住民心,把握民心,顺应民心,引导民心。”

    阿逢异常振奋:“如何做到?”

    阿龙笑答:“阿逢适才说的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这便是华夏民心之一。阿逢又说厌弃战事,华夏是和平的民族,百姓最喜以和为贵,这也是民心之一。”

    阿逢皱着眉又说:“可是矛盾又来了,普天之下,大家都和和美美,老死不相往来,如何统一?”

    阿龙便说:“咱们这代人若能让百姓和和美美,留给子孙一个国富而民附,便是不治之功。统一之事,不如交给后代子孙去做。”

    阿逢惊问:“交给子孙去做?”

    阿龙又说:“纵观华夏,分是一时,合是长久。华夏也曾有过分裂史,与五千年文明相比,不过十之一二。比如,战国曾分裂230年,经数代人呕心沥血,终天下一统,却仅仅维持14年就土崩瓦解,二世而亡。再看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360年,隋王朝天下统一,又只维持37年,终是大厦倾覆,也是二世而亡。及至后来,五代分崩离析50载。而秦后之汉,长达420年;隋后之唐,长达290年;五代后之颂,长达320年,都在大乱之后实现大治,乱世之后达成长治久安。

    这些分合片段,看似偶然,合在一起,便是必然,便是历史。以阿龙之见,这些大治,不是天神列宿的浩荡恩威,不是帝王将相的雄才大略,而是我华夏百姓渴望统一的共同努力。

    纵观历史,是合是分,并非个人意愿左右,必须符合历史潮流。历史潮流既由万众苍生主宰,阿逢作为一代帝君,所要做的,便是顺应

    民心,推波助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