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韬光养晦

    第四百九十五章 韬光养晦 (第3/3页)

 阿逢笑道:“阿龙之见,与父君不谋而合。我还想多问一句,如何顺应民心?如何推波助澜?”

    阿龙微微一笑:“让国富民附、华夏一统,深入民心。”

    阿逢笑道:“阿龙是在告诉我,唯有推进国富民附,华夏一统之念,才能根深蒂固。”

    阿龙连连点头:“从前,南华生产先进、科技发达,北鞑便是欣羡之余,不惜诉诸武力,妄图兼并。我南华若依然安于一隅,以求自保,难免北鞑穷兵,故技重施。为今之计,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阿逢闻言振奋,双目带着精光:“如何反其道而行之?”

    阿龙便说:“北鞑妄图征服南朝,大动干戈,此为武治。武治并非我南华所爱,后代子孙若想华夏一统,必须文治。”

    阿逢甚是惊喜:“何谓文治?”

    阿龙一笑:“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感染、同化、统一。”

    阿逢闻听,两眼放出奕奕光彩:“如何在思想上感染、同化、统一?”

    阿龙笑道:“咱们华夏国富民强,北国向往久矣,更有无数北方难民,背井离乡,跨跃边关,奔西归蜀。初时,卓云甚是忧心,唯恐拖累,不愿收留。我便劝之导之:民者,国之根本。他们前来投靠,便是一种信任,更是咱们福分。

    因为我的一再坚持,移民得到优待,更能安居乐业。实际上,迁徙之民,大多心思聪颖,任劳任怨,能工巧匠居多,很快便成为建设西蜀的生力军。

    于是,不出数年,蜀国大收人口红利;不仅如此,蜀君恩泽天下,名扬四海,北民更加趋之若鹜。如此一来,国强民附,良性循环。北民思之向往,哪里还有心侵略,便是开战,他们打得赢么?”

    阿逢笑不可抑:“南虞也是同情况,每年无数北民迁徙。你也知道,南虞虽然富有,种族观念根深蒂固,素来歧视外族。听阿龙教诲,我茅塞顿开,应尽快修宪立法,令其安居乐业,先实现南虞大治,再促进华夏一统。”

    阿龙大笑:“正是如此。要想笑得长远,需先走好近路。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是人无近忧,必不能远虑”。

    阿逢又说:“你西蜀、我南虞,素不喜征战,北鞑、东吴却是穷兵黩武,乐此不疲,甚是让我忧心。”

    阿龙连连点头:“必裂凶残成性,虎视眈眈;博赢野心勃勃,不得不防。所以,咱们南虞、西蜀必须联合起来,一致对外。重中之重,便是加强贸易往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阿逢听了连连点头:“阿龙,你不说,我也有此意。”

    言未毕,一个稚嫩的童音传了过来:“舅君、父亲勿忧,小鱼儿长大之后,定能让北鞑、东吴俯首称臣,神州华夏千秋统一。”

    阿逢闻言,面上一惊,又是一喜:“童言无畏,听着却让人敬佩。”

    那个稚嫩的童音又说:“七十年前,北鞑墓鸩扬言;“要把青天覆盖的地方,变成北鞑的牧场。”七十年后,小鱼儿便还他一句:“要把北鞑的战场,变成青天覆盖的地方!””

    青荷闻言大惊失色:“小鱼儿,莫要信口开河。虽说你是一条鱼,难免要被大话淹死。”

    小鱼儿向母亲做了个鬼脸:“我可不是信口开河,我是信河开口。”

    阿龙一笑莞尔:“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父亲六岁之时,可没鱼儿这般远大志向。”

    阿逢奇道:“小鱼儿,何谓信河开口?难道你对不战而统一华夏,有甚见教?”

    小鱼儿稚嫩的声音再次响起:“见教谈不上,见识倒是有几分。爹爹常常教我,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才能做到?首先就要揭穿北鞑侵略之根源。”

    青荷大吃惊吓:“逢哥哥勿听鱼娃大话,只当成童言无忌,也都怪我平常胡言乱语教坏了他。”

    阿逢满面赞许:“我还不知道,我的香悦妹妹倒有卓识远见。你平常都教鱼儿什么?”

    青荷满面汗颜:“小鱼儿常常问我,北鞑因何喜欢侵略?我便信口胡说,有人说他们狼子野心,有人说他们残忍天性,有人说他们冷血无情。可我又细想,他们与咱们华夏人,并无不同。如此看来,以上原因,都不足以让他们灭绝人性。思来想去,他们侵略的根本原因是‘贪婪恐惧没耐心’。”

    阿逢闻言惊疑:“香悦,万万料不到,你的话倒是剖析入理。”

    青荷大受鼓励,再接再厉:“咱们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华夏百姓,便在发展前行中,谱写文明,创造财富,不仅自娱自乐,更能知足常乐。可是北鞑,地处偏远,纵然倾尽一生,也达不到华夏百姓之境界,他们因此而自卑,自卑引发嫉妒,嫉妒滋生仇恨,仇恨诱发贪婪。”

    (本章完)

    龙悦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