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44 使团

    第七卷 补天手段略施展 44 使团 (第2/3页)

之退下。负手在室内转了几转,一样来至窗前,推开窗户,视线投入夜中。

    刘十九所住之处,恰与他的房间遥遥相对。

    他暗自寻思,心中想道:“那刘十九,看似醉了,却分明是在装假!万没料到,他的酒量居然如此厉害。”整了整衣襟,自言自语,说道:“民谚云:‘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他如此推诿做戏,甚有可疑。其所带来的圣旨里边,必然是定有玄虚!”

    却不知,刘十九到底带来了小明王怎样的旨意?

    次日一早,邓舍与海东群臣摆香炉、置香案。刘十九宣读圣旨。

    “皇上圣旨,……。”云云。

    蒙元的圣旨,很多用的都是口语。宋政权造的虽是蒙元的反,在圣旨方面倒是没甚么改动,一样也是如此。不需要有什么学问,就可以听得明明白白。——,那刘十九本不识字,圣旨上的内容早就背诵流利的。举个圣旨放在眼前,无非做个样子罢了。

    圣旨宣读既毕,刘十九面带笑容,将之交给邓舍。邓舍双手接住。

    刘十九笑道:“殿下既已接了圣旨,俺这‘天使’的身份也就没了。从今以后,俺就是益都一臣子,就是殿下手底下的一个小卒。虽不敢自夸才能,但是,只要殿下有用的着俺的地方,一句话,一道令旨下来,必为殿下效鞍前马后之劳。殿下快快请起,请受俺一拜。”

    邓舍微微一笑,把圣旨交给随从,缓缓起身。制止了刘十九的下拜,反过来,拉住他的手,笑道:“大人何必多礼!诚如大人所言,你我老相识了。实不相瞒,上次在海东与大人相见时,我就极其仰慕大人的风采,想把大人留下来,助我一臂之力。但是,我也知道,大人素为朝廷的顶梁柱石,料来皇上定不肯割爱的。是以,也就没说。

    “实在没有想到,大人这次出使来我益都,皇上就居然肯主动把大人给我送来了。好,好!真是叫人欢喜!……,哈哈!好叫人欢喜。”

    刘十九道:“俺老刘目不识丁,粗人一个。哪里又会有甚么‘风采’了?殿下的夸奖,实不敢当。殿下乃不世出之英杰,有不世之才,皇上开恩、此次能把俺派来益都,归从殿下节制。让俺也得以因此,可以沾沾殿下的光。说实话,俺却也是喜不自胜!”

    “哈哈!”

    “哈哈!”

    两人相对而笑。

    “请问殿下,皇上圣旨里,说请殿下南下。不知殿下打算何时奉旨动身?”

    “这,……。我益都才经战事,粮食缺乏,才从浙西借来了十万石粮。借粮此事,大人也应该有所听闻?”

    “略有听闻。”

    “粮食不足,我益都军械也是不足。便在大人来前两日,我从军报上看到了濠州失陷的消息,又因担忧朝廷,从我不多的粮食、军械中挤出来了一部分,已经遣人送往去了安丰。请刘平章转交呈献给皇上。我益都本就缺粮、缺军械,这批挤出来的物资再又刚刚送走,更是雪上加霜。我虽也很心急,但是估计短日内,怕还是难以南下。”

    “殿下心忧朝廷,乃心王室,忠心耿耿,以至不顾益都、先济安丰。种种作为,委实叫俺佩服。殿下的难处,俺已尽知。益都也确实缺粮、缺军饷。但是,安丰之危,却也是迫在眉睫。如何才能既解安丰之危,又不会令殿下太过为难呢?俺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

    “大人请讲。”

    “俺闻听,虽经益都一战,扫地王的旧部却还存有不少。陈猱头、高延世、刘果诸将,皆可称骁悍。不如这样,殿下只管再从海东调来些粮食、军械等物。俺虽目不识丁,若论文采,狗屁不是。然而,早年却也曾经跟随刘太保征战过沙场的,也曾经真刀实枪地与鞑子打过仗。也不需殿下亲征,也不需殿下南下,更也不需用海东的一卒一马,便由俺,带了扫地王的旧部,即日南下。殿下以为如何?”

    “大人此策,固然妙计。可是,便在方才大人宣读的圣旨里,皇上不是才任了大人为益都丞相么?大人守土有责,怎可妄动轻出?”

    “那以殿下之见,南下之事,又该当如何?”

    “三五日内,我必给你一个准信。”

    “殿下既然如此说,那俺初来乍到,也还真是不好再多讲了。但请殿下不要忘记,安丰朝野上下,十万军民,无不正翘首以待殿下!请问殿下,三天、还是五天?你必给俺一个准信。”

    “三天太短,五日如何?”

    “悉从殿下之意。”

    “哈哈。”

    “哈哈。”

    两人又相对而笑。

    刘十九补充一句:“想来这几日,殿下定然会很忙。南下关系重大,毕竟要与海东诸公商议。俺便不多叨扰。五天之后,再来求见殿下。”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望了望邓舍身后的群臣,又说道:“棣州田丰,也是为益都丞相。却怎的没见他来?俺新官上任,不和他打个招呼不好。……。”

    邓舍接口说道:“我也曾与他去信,也不知是因他忙的脱不开身,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他却没有给我有回信。”

    “棣州处在前线。田丞相脱不开身,也情有可原。什么最大?军事最大!也罢,他既然脱不开身,来不了。俺便亲去棣州一趟。”

    “棣州路远。大人若去棣州,那五天之后,我怎么给大人答复?”

    “俺不带太多随从,只是轻骑快马,去与他见上一面,便即回来。五天的时间,一个来回,估计也就足够了。……,只是,俺人生地疏,对山东道路不熟,还得需要殿下给俺派个乡导,以为引路。”

    邓舍沉吟片刻,说道:“大人既已决定,我也就不多做劝阻了。派个乡导给大人引路,当然不成问题。”

    “如此,多谢殿下。”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刘十九仰头看天,说道:“天已不早。俺说去就去,这便启程。”邓舍赞道:“大人真雷厉风行。”吩咐臣下,速去寻两三乡导过来。并大大方方,拨了五百骑军,权且为刘十九的护卫,相从同去棣州。

    不多时,乡导来到。刘十九与邓舍一揖而别,也没带太多的使团成员,只挑出了三四人同行。其它的,则悉数留在益都了。昨天,邓舍亲去接了他入城;时隔一夜,邓舍又亲去送了他出城。

    看他去远,邓舍笑颜不变,又把一同来送刘十九的使团成员殷勤送去迎宾馆,说好了,待到中午,再请他们宴席。转回府中,脸色铁青。洪继勋诸臣也一个个都是紧锁眉头,或忧心忡忡,或怒形于色。

    待诸人落座,邓舍问道:“诸位,你们对此事怎么看?”

    “皇上在圣旨中讲了两件事。一件,任刘十九为益都丞相。另一件,把益都交给了咱们海东节制。同时,要求主公即日协调海东、益都两军南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