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76 择将

    第八卷 干戈斧钺耀天日 76 择将 (第2/3页)

似神情不变,实际上对罗贯中的观感却因为他的分析与推断而顿时为之一变。不错,他很看重罗贯中,但原先的“看重”,更大程度上却是从前世的见闻而来,是因为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而看重他,而并非是因为其人的谋略而看重他。然而此时,在听过了罗贯中的这番言论后,不由刮目相看。不再单纯地把他看作是一个“小说家”了。

    罗贯中这个人,为何投奔张士诚?就是因为他“有志图王”。

    能写出一部像《三国演义》这样包罗政治、军事、天文、地理等等丰富内容的人,就算只是纸上谈兵,也绝非等闲之辈。

    之所以他在张士诚的幕府中不受重用,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别看他说起军事侃侃而谈,其实他的性格比较内向,“与人寡合”,不太会交际的;毛遂还需要自荐,更何况他?不会交际,别人又不像邓舍早就听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显然便难以出头。另一方面,张士诚也不如邓舍有识人之明,罗贯中评价士诚,为什么说他“伪厚”?看起来很厚道,礼贤下士,实则全是表面功夫。得张士诚重用的,多是他的亲旧。

    种种原因之下,他在松江实在郁郁不得志。

    “先生所言,正与我的看法相同。不过,先生所举可能会导致我军战败的第二条:察罕放弃河南。以我之见,的确存在这种可能。但是,在开战之初却不太可能。为什么呢?因为汴梁。汴梁的意义非同寻常。打仗,有时候争得不只是胜负。哪怕知道必败,该争的地方却也还是不能轻言放弃。”

    汴梁,是前宋旧都;安丰朝廷也曾以汴梁为都,不但有战略地位,更有政治意义。若是察罕轻易就将之放弃,一来,对不起他之前的苦战夺城;二来,也会给天下人一个信号:北方的红巾军重又势大了。

    故此,邓舍判断,在开战之初,察罕是绝对不会轻言放弃河南的。不放弃河南,那他就得在河南布置部队,朱元璋的牵制作用就能发挥出来。

    罗贯中低头想了一想,对此表示赞同,说道:“殿下高见,在下佩服。”

    “话说回来,你说的第一种战败可能倒是比较要紧,为当下之重。那么,请问先生,该怎么样才能速战速决?”

    罗贯中的回答出乎了邓舍的意料。

    他说道:“临机决战,是前线主将的事情。在下没有去济宁看过,对殿下的军队也不了解。如何才能速胜,非可知也。”回答得很老实。

    邓舍莞尔,笑道:“对了,先生初来乍到,对前线并不了解。是我失言。”顿了一顿,正要接着往下说,堂外侍卫来报:“洪大人求见。”

    “有请。”

    不多时,洪继勋来入堂上。

    “洪先生,快快过来,我给你介绍一位三晋英才。”

    “见过主公。”

    “这一位,罗本罗贯中,太原人,才从松江而来。先生来前,我刚听了他的平济宁之策,可谓金玉良言。……,罗先生,这一位洪继勋,双城人,想必你应该早已闻名了吧?辽东锦绣山川三千里,我常常说,灵气全都钟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智谋无双,是我之子房。”

    罗贯中对洪继勋的大名,确实早有闻听,晓得他是海东智囊。此时相见,拿眼观瞧,心中暗赞:“好一个玉树临风!”两人见礼。

    “久仰先生大名,海东栋梁。今得一见,三生有幸。”

    “好说,罗君请起。”

    见礼毕,分别落座。邓舍令随从上茶,问道:“先生来,可是前线有事?”

    自济宁开战起,洪继勋虽然不是枢密院的官儿,但却会时常前去视事,若有军报,往往便会亲自送来燕王府中。

    洪继勋却不就说,看了罗贯中、方从哲一眼。

    邓舍微微一笑,说道:“罗先生虽然远来,我并不视他为客。中涵曾经出使金陵,对吴军的虚实多有了解。前线有何军报?先生请只管讲来。”

    轻巧巧的一句话,引来了边儿上两个人的感动。

    罗贯中想道:“听人说,燕王推赤心入人腹中,果然如此!”

    方从哲想道:“得主公如此重视,敢不发奋!”

    洪继勋说道:“是。泰安传来军报,傅友德成功夜斫成武元营,斩杀百余;杨万虎亦已入驻金乡,退元军精锐数千。此外,李和尚部奉令,也已开拔,军报发日开始往蒲水方向进发。料来,现在应该已到河边。”

    “傅友德夜斫鞑子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