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小李君言说姑苏,老察罕牵忧淮泗

    27 小李君言说姑苏,老察罕牵忧淮泗 (第2/3页)

   高启的名声太大了,才名远播,因此引来了许多人搬到他家附近住,得号“北郭十才子”。

    所谓“卜居”,也就是“卜邻”。白居易写过一首《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北郭十才子之举,也可算是当时的一件雅事。由此,亦可见高启之才名。同时,高启也是“吴中四杰”之首。

    李惟德答道:“杨公fang荡,如神仙中人;高君清雅,好田园之乐。臣此次去松江,前后不过五六日,时间紧促,却是不曾有机会得见他们两位。”

    察罕帖木儿闻言,连道:“可惜,可惜!”

    他虽然以武功名扬天下,本质还是个读书人,对这些有名的才子文人有所爱慕,正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也正因为了他读书人的本质,那松江的群臣、名士、才子们才会对他这么盼望,“跷足以待”。

    说了会儿松江名士的风范,李惟德又将饶介等人写的赠别诗拿出来请李察罕观看。察罕帖木儿看一首,赞一首,李惟馨也不时插口评点。他们这边谈诗论词,不亦乐乎,早惹急了边儿上一人,却正是王保保。

    王保保年轻气盛,对这些名流、名士、诗词歌赋全都没有多大兴趣,满门心思只有报仇雪恨,欲与燕军再决雌雄,忍了多时,终于按捺不住,站起身来,叉着手,大声说道:“父帅,李先生,小李先生,松江的名士、赠别的诗赋,以后再讲不迟!等咱们扫平山东、打入松江时,这些个名士、才子,父帅还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想什么时候见都成么?”

    室内静了一静,察罕哈哈大笑,将诗赋还给李惟德,点了点王保保,顾盼二李,说道:“我这孩儿却是等不及了!也罢,这些诗赋小李君暂且收起,老夫来日再看。……,你我便来听听,我这孩儿想说些甚么?”

    “孩儿也不想说甚么。与士诚盟约,本非孩儿乐意。但父帅当日所说‘谋大事不拘小节’,也的确甚有道理。如今盟约已成,不知父帅打算何时再派人去松江,与张士诚约定出兵的日期?”

    “我军虽解围曹州,但赵过退而不走,现今全军驻扎成武。老夫已命人潜入成武等地,务必细细打探,探明赵贼的动向。只等探查清楚,便可定下我军下一步的举措。到的那时,便是与张士诚约定日期的时候了。”

    “我军近万人,加上原本的曹州守军,一万多人马,日用消耗甚多,随军携带的粮秣很快就要用完。孩儿曾多次询问父帅,咱们下一步是退、是进?父帅一直含糊不答。方才听了父帅所言,莫非是想一直等到可与士诚约期之时么?但赵贼若迟迟不动,我军粮秣耗尽,该当如何是好?”

    察罕帖木儿抚须颔首,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而是转问李惟德:“刚才忘了问,小李君此次回来走的是哪条路?”

    “臣经徐、宿,渡黄河,走楚丘,过定陶。”

    “沿路所见风物怎样?”

    “徐、宿一带,路少行人,十室九空。过黄河之后,人烟渐稠。”

    “可碰到过燕贼么?”

    “多次碰到。在宿州、徐州、黄河岸边、定陶城外都碰见过。臣皆远远避开,有惊无险。”

    “可曾注意燕贼的行伍队列、纪律号令?”

    “臣所遇到者,多为小股骑兵探马,只在徐州城外遇见过一次燕贼的大队步卒。”

    “可细细说来。”

    “遇见燕贼步卒的那一次,好像是他们的一次出操,队伍齐整,号令严明。大路之上,只见烟尘蔽天;四周之中,不闻军卒杂音。击鼓则行,鸣金则止。旗帜鲜艳,忽而挥左、忽而转右,挥转之间,如臂使指,无论前趋、抑或后退,贼军将士皆合规矩,调度如意。……臣远见贼军阵后有旗,上书一个‘杨’字,料来此股步卒应是贼将杨万虎的麾下。”

    “杨万虎?……,嘿嘿,岂有在大路上操练的?他这怕不是操练,而是示威啊!”

    李惟馨表示赞同,说道:“燕贼才得徐、宿,此两地孤悬黄河外,要想立稳脚跟,非得恩威并施不可。恩好施,威为何?不外乎军威罢了!练兵道上,远近皆可见之,端得好计!”

    他顿了一顿,又道:“臣听说邓贼遣了杨行健去做徐州知府。此人性格刚毅,为人沉勇,有大略,颇具智谋,倒是个上好的人选。在大路上操练军马,没准儿就是他的谋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