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工部衙门

    第四百七十六章 工部衙门 (第1/3页)

    可现在天启皇帝和首辅方从哲都表态同意了,他们也不好再反对,毕竟郭致远在“移宫案”中立了大功,论功行赏,从四品升三品也不是太离谱,而且工部主要是负责管理建筑、后期、水利、制造等杂务的,在六部中相对而言存在感最弱,在国家重大事务中的话语权也最小,排在六部最末,属于冷衙门,所以这个结果也是东林党人勉强能接受的,没有超过他们的心理底线,最终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其实郭致远提出要当工部侍郎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今他在南部沿海的布局已经完成,海贸新秩序也建立起来了,他也可以放手了,如果只是偏居一隅他怎么挽救已经日薄西山的大明呢?只有进入国家中枢,争取到国家大事决策的话语权,他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拥有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能力,所以他才毅然地离开福建来到京城!

    但是进入国家中枢就等于进入了党争的漩涡中心,郭致远在东蕃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搞独立王国,但要是进入国家中枢还这么弄那就是找死了,无论是在资历还是人脉上,他都等于从零开始,这个时候只能低调行事,他主动要求去工部,也就是避开了党争的漩涡中心,不会成为东林党人攻击的靶子,但同时又保住了他在国家关键事务上的话语权,因为工部侍郎作为六部之一的副长官也是可以对国家重大事务发表意见的。

    同时郭致远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明朝为什么明明有火器优势却打不赢后金呢?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武器装备质量太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军队装配的火枪、火炮质量不过关,容易炸膛,所以士兵们都不愿意使用,而用于防护身体要害的盔甲质量就更渣了,简直和纸糊的一样,根本挡不住后金的利箭,使得明军和后金作战时死亡率高得离谱,严重影响了士兵的士气,所以往往在人数是后金军数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