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零章 扬帆济海(下)

    第一四零章 扬帆济海(下) (第2/3页)

大笑。

    当日陈正汇在杨应麒的默许下暂时接掌了塘沽政务,配合欧阳适准备夺取外城墙。杨可世等尚滞留于外城,听说汉部要以区区数千人反攻契丹无不惊疑交加。欧阳适一开始心里也没底,不但调集能登岸作战的部分水兵和种彦崧作为左右两翼,而且还让人组织工兵民兵准备随时增援。谁知道水兵和忠武军还没动,徐文八百军马一出外城墙便把北辽守军打得七零八落。原来辽人虚实果如陈正汇所料:北辽的国力兵力根本无法支持耶律大石两面作战,耶律大石为了集中兵力对付宋军把东路驻防的精锐也调空了!而为了维护对宋大胜的战果,辽人的精锐一时间也没能迅速地调回一直显得颇为老实的塘沽城外。耶律大石的这种布置与其说是冒险,不如说是无奈!

    塘沽一战的全胜在燕云、两河地区产生极为奇妙的舆论效果:大宋二十万大军打不过契丹两万人马,而契丹数千人马在汉部八百众面前却不堪一击!这一仗的胜利不但让汉部扩大了塘沽的实际控制面积,而且让一部分在各方势力摇摆不定的人在内心的利益天平上又朝汉部这边倾斜。

    邓肃在这次大胜之后精神为之一振,杨应麒低落的情绪却半点不受影响。陈正汇见他这样,问他为何不高兴,杨应麒淡淡道:“这种胜利,对维持我原先的战略规划一点意义都没有!”

    陈正汇道:“七将军心中的战略规划,正汇不敢说完全明了。但见七将军如此烦恼,想必是那规划难以维系了。”

    杨应麒叹道:“不错。很难,很难。”

    陈正汇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立身之志当如磐石不可转移,为政之道当如流水变化随势!如今局势如此,七将军若再拘泥于原先的方略,会不会太……”

    杨应麒瞪了他一眼道:“你是要说我太迂腐?还是要说我太不识时务?”

    “不敢!”陈正汇道:“只是该变化时,便当变化。”

    杨应麒哼了一声道:“如何变化?”

    陈正汇道:“鸡肋鸡肋!”

    杨应麒怫然道:“你要我弃燕云么?”

    陈正汇道:“是!”

    杨应麒怒道:“你可知道弃燕云意味着什么?”

    陈正汇道:“一城一地,不足萦怀。”

    杨应麒冷笑道:“一城一地?别人关心的是眼前的胜败,我想到的却是十年内的大局!以眼前局势而言,确实只是一城一地,但若以十年之视野来看,今日弃燕云,明日便是弃大宋!陈正汇,你是要怂恿我弃大宋么?”

    陈正汇脸色为之一黯,叹道:“世间若无汉部,则我陈正汇当与大宋同生死,虽知其不可而不敢变节。但世间已有汉部,则我辈有用之躯,何必为一失去天命人心之赵氏而赴其必败之难?”

    杨应麒冷笑道:“赵家官人的荣辱祸福关我屁事!但燕云不取则中原难保!中原一旦沦陷,千万同胞陷身水火,你陈正汇也能视若无睹么?看着同胞的尸山血河,你的良心能安么?”

    陈正汇沉吟道:“那七将军的意思是……”

    杨应麒道:“我本来希望赵官人能暂时维持个十年八年,等我们在长城外把该处理的事情都处理完,那时再来料理长城内的事情!可现在……”

    陈正汇应声道:“可现在七将军的这想法,只怕已经很难行得通了!”

    杨应麒长叹道:“不错。”

    陈正汇又道:“自保保人自是上策,但上策不得行,只好取中策:先行自保,再窥时局!”

    杨应麒道:“我不是没这么想过,但……但一来我忍不下这心,二来我怕二哥他们会有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