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章 民议(上)

    第一六一章 民议(上) (第1/3页)

元部民这个组织与所谓的民主形式无关,只是汉部首脑用来控制汉部的工具。事实证明,这个组织的控制力不但有效,甚至超出了折彦冲杨应麒的期望。由于这个组织凝聚的是部内菁华人物(或因忠诚而被吸纳,或因德望而被吸纳,或因为能力而被吸入,或因贡献而被吸纳,或几个原因兼备),特别是后期进入的人几乎个个都有相当的才能与文化,所以他们不但能较为有效地贯彻汉部高层既对他们自己有利又对汉部总体有利的施政方针,而且还常常能主动地、积极地在各个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元部民们相对于非元部民在法律上没有特权,也不能世袭,但在具体事务上却因为能够互为奥援而成为汉部境内各个领域的实际控制者!

    不过,在重大决策上面,元部民会议一直以来都只是汉部的首脑用以笼络部内精英的仪式,其对重要决策的表决象征意义远大过现实意义。不过即使这样,大多数的元部民也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在别的政权底下他们连这种“荣耀”都没有呢!

    而这次汉部高层在意见产生分歧之后,把这个元部民会议作为解决矛盾的手段,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汉部取士,遵循的是杂其途而取的原则:有考试的,有提拔的,有征辟的,有选举的。被纳入元部民的人才也是各个领域都有。就地域上来说,津门当然是最重要的区域,其次辽口,其次岱舆,其次才是永宁、东津、塘沽、岱南和麻逸。

    就组成上来说,兵将、文士与商人则是最重要的三支力量,武人的实力前几年一直处于惟我独尊的地位,宋籍士人加入后文士团体才迎头赶上。由于眼下文官团体的效率还算比较高,而且对于武人集团的军事行动通常也能全力配合,所以武人们对文官们的表现还算满意;而文士集团里面,由于几个领袖人物都具备开拓进取的尚武精神,且武人的权限有较为完善的体制加以约束,所以文士们对武人便不存过份的恶感。此外,汉部高层里一批允文允武的领袖——如曹广弼、杨开远——的存在,也是文武两大集团没有显露出明显矛盾的重要原因。可以说,现在正是汉部文人与武人的蜜月期。

    在文武之外,商人团体的实力也不可小觑,但直到目前他们都还只是小心翼翼地跟在文武两大集团后面奉承着、推动着、渗透着,却还没有勇气直接浮出水面过问军政大局。但出于追逐权力与财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