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四章 大汉如日方中(上)

    第二九四章 大汉如日方中(上) (第2/3页)

    宗弼向北赢不了曹广弼,向西北又被李彦仙扼住,果然有意向南,以窥宋室。

    这时秦桧已经回到江南,告诉赵构杨应麒已经答应“南自南、北自北”,又允诺不会打出赵佶、赵桓这张牌。赵构听到这个消息才算安心了些许。眼下汉廷在鲁南、渭南等与南宋接壤的地方都部署了重兵,东海的水师又虎视眈眈,既无罅可趁,赵构便不敢仰敌。何况他面临的内部压力也很大:杨应麒从辽南到山东,再推行到两河的渐进式政治改革成效颇为显著,环渤海经济圈一日比一日繁荣,河北的民生也恢复得甚快,南宋士林对新汉政权治下的士风民风都十分欣赏甚至羡慕,有抱负的士子在风气上都向北方士林之翘楚看齐,同时要求南宋朝廷推行类似的改革,以恢复江南、荆楚、巴蜀的民生。

    新汉政权的新气象,是一整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经十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断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一些措施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比如汉廷大刀阔斧地减免河北诸州县的农业税赋,便是建立在汉廷财政状况良好、商税收入颇丰又有积年存粮的基础之上,南宋政权在残破之余,财政状况数次濒临破产,又背负着“岁币”的大负担,如何能有这样的手笔?

    尽管如此,赵构和他的大臣们还是能够支撑下去,不但缓和了整个南方的紧张局面,而且还推行了一系列励农励商的政策,加上和新汉政权的几项条约中,如果不计算割地的话,南宋政权其实也是得到了好处的,比如通商所得到的税收便远大于每年交纳给汉廷的岁币,而和约订立以后汉宋之间再无战争,也为赵构稳住南方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形势。

    随着时日迁移,南宋政权不但国库情况逐渐好转,而且还让农人得以休养生息,境内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赵构君臣的这些努力虽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地步,但也博得了许多人的认同,不但境内“中兴之主”的论调再次上扬,就是杨应麒在北方见到他取得的成效也赞口不绝,连叹若易地而处没法做得比他更好。

    汉宋双方在和平往来中渐渐有和解的迹象,并越来越像一对友邦,比如去年南宋境内遭灾,汉廷听说后便主动同意减免岁币,前提是宋廷必须用这笔省下来的钱去赈济灾民。

    就这样,汉宋虽然在政治军事上仍处于分裂割据、敌友难分的情况,但经济上和体制上却在日渐趋同,并互相影响。不但汉宋如此,就是处于汉宋之间的宗弼势力,统治虽然黑暗得多,但其行政上和经济上也不可避免地被汉政府和宋政府带动。

    “真复杂呢。”在登州,才十来岁的林舆在听老师讲说时事后,推了推折允文道:“你说以后我们和小南朝会不会不打仗,就这样下去了?”

    “那怎么可能!”和林舆同岁的折允文道:“等我爹把金人灭了,就轮到小南朝了!”

    “是么?”林舆道:“我没见过打仗,不知道打仗是什么样子。”

    折允文兴冲冲道:“你没见过,我见过!我很小很小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