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1 半成品和残次品

    2561 半成品和残次品 (第2/3页)

    “能不能想办法为我们的研究人员增加一些营养,他们的情况很糟糕。”冯·布劳恩很担心研究人员的健康状况。

    现在的阿尔卑斯山,开发程度远不及物质生活条件极其发达的21世纪,山里的生活还是很糟糕的。

    德国人对于这帮科学家还是很重视的,在佩内明德基地,研究人员们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无需为生活担心。

    进入阿尔卑斯山之后,别说研究,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研究人员们因为常年工作在实验室,本来身体就不太好,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突遭巨变,进山没多长时间,已经病倒了十几个。

    更要命的是,山里不仅缺乏生活保障,同时还缺医少药,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那么或许不用多长时间,团队就会彻底解散。

    “我已经跟穆勒上校说过这个问题,不过穆勒上校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瓦尔特也没办法,总不能让保护他们的党卫军官兵都打猎吧。

    说是保护,其实就是监视。

    躲在山里等死不是冯·布劳恩的习惯,他迫切想要回到实验室,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晚上在冯·布劳恩居住的房间里,聚集了三十多位科学家,他们是这个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冯·布劳恩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村庄,说是村庄,其实只有十几户人家,无法容纳所有团队成员,所以冯·布劳恩他们这500人,被迫分散到附近的几个村庄里。

    这也造成负责“保护”他们的党卫军严重分散,力量不足,所以就给了冯·布劳恩机会。

    冯·布劳恩作为团队带头人,拥有整个团队唯一的一部收音机,每天晚上,团队核心成员都会准时来到冯·布劳恩的房间内听收音机,这也是他们了解局势的唯一渠道。

    “南部非洲远征军在易北河和俄罗斯军队顺利会师,战争即将结束,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柏林正处于盟军的重重包围中,同盟国领导人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声明,敦促德国和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受山间地形干扰,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断断续续,围着收音机的人们,心情也随着电波忽上忽下。

    “南部非洲远征军的随军记者在汉堡,对来自维尔西茨的马格努斯先生进行了采访,马格努斯先生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主动站出来,为结束这场战争贡献自己的努力——”

    新闻里的一则采访引起了冯·布劳恩的注意。

    维尔西茨是冯·布劳恩的家乡,马格努斯这个名字冯·布劳恩就更熟悉了,这也是他全名的一部分。

    “太棒了,马格努斯已经和南部非洲人取得联系,我们有机会离开这里了——”冯·布劳恩很兴奋,这是属于他的曙光。

    “我们要去南部非洲了吗?”

    “那些监视我们的军人怎么办?”

    “我总觉得南部非洲不如美国,在美国我们会受到更大的重视。”

    团队核心成员们七嘴八舌,既有对未来的向往,也有担忧。

    这也正常,不管南部非洲还是美国,对于这些德国科研人员们来说都是陌生的。

    当然相对来说,他们对于南部非洲会更熟悉一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部非洲在德国已经完成了一轮搜刮,很多德国科研人才移民南部非洲。

    这部分移民南部非洲的德国人,和德国国内的朋友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毕竟所谓科技圈其实也就这么大。

    通过来往的书信,以及报刊杂志的报道,德国人对于南部非洲其实是很了解的。

    尤其南部非洲各级联邦政府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也让德国国内的科研人员羡慕不已。

    重视了,才会给与足够的支持力度。

    德国也不是不重视,关键在于跟南部非洲相比,德国国内的资源太少,给与科研人员的支持力度就不太足。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德国开始研究原子弹的时间,跟南部非洲差不多。

    那为什么进度却差了这么多?

    南部非洲的原子弹都能应用到战场上了,德国却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