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9 狗仔队

    1329 狗仔队 (第2/3页)

革命以来最伟大的利益诉求。

    《每日电讯报》的编辑在新闻中用极富煽动性的语言描述了南部非洲商品在英联邦的泛滥,把南部非洲企业描述成殖民时代的奴隶工厂,南部非洲企业家自然就成了残暴无情的奴隶主《每日电讯报》的编辑不仅对南部非洲企业进行口诛笔伐,同时还号召英国人拒绝南部非洲商品,作为对南部非洲企业的惩罚。

    “拒绝南部非洲商品,怎么可能——”张逸坐在办公桌前冷笑,随手把刚买的《每日电讯报》扔进旁边的垃圾桶。

    拒绝——

    怎么拒绝?

    《每日电讯报》的编辑罔顾了一个事实,越是普通人,对物美价廉的南部非洲商品依赖越严重。

    别的不说,如果没有南部非洲食品的涌入,英国有很多家庭根本无法撑过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经济危机。

    没有南部非洲的羊毛,英国的高档纺织品,还会维持在一个让普通人承担不起的程度。

    没有南部非洲的石油,英国汽车的普及速度就不会这么快,说不定张逸上班还要乘坐马车,别忘了这里是伦敦。

    没有南部非洲的钢铁,英国普通家庭可能还在使用木桶。

    甚至连英国国菜之一的炸薯条,使用的都是南部非洲土豆。

    拒绝?

    除非英国回到蛮荒时代!

    “看到今天《每日电讯报》的消息了吗?”张逸的同事威廉姆斯是纯粹的伦敦人,他总是衣着整齐,一身黑色的条纹西装,皮鞋锃亮,胸前还挂着怀表的表链,就像金融街的那些银行经理一样光彩照人。

    张逸没说话,看了眼垃圾桶,然后起身去倒咖啡。

    哦,不好意思,咖啡也是南部非洲生产的。

    威廉姆斯刚刚泡的茶同样是南部非洲生产的。

    甚至连张逸和威廉姆斯用的杯子都是南部非洲生产的。

    所以拒绝?

    “哈哈,你做得对,垃圾桶就是《每日电讯报》最好的归宿——”威廉姆斯哈哈大笑,《每日电讯报》销量虽然比《泰晤士报》高一些,影响力却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有一个问题,《泰晤士报》是在上流社会影响力更高,而《每日电讯报》针对的则是平民阶层。

    所以《泰晤士报》对《每日电讯报》还是很重视的。

    “先生们,请到会议室开会。”总编的助理贝尔是个有着一头金发的女孩,去年刚从尼亚萨兰大学毕业。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张逸问的问题看似不着调。

    “总编心情不太好——”贝尔知道张逸在问什么。

    会议室阴云密布,身为资深主编,张逸有资格做在圆桌旁,墙边的椅子上做的是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实习生连位子都没有,只能站着听。

    总编卢梭·克拉克森看上去超过六十岁,实际上还不到五十,他身材瘦小,留着一幅滑稽山羊胡,戴一副几乎遮住半张脸的无框圆眼镜。

    卢梭·克拉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