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兵部

    第七十三章 兵部 (第1/3页)

    马铖看着离去的徐振业心中感慨万千,明代的知识分子比后世有骨气的多。就是这个徐振业,明明都已经要饭了,听自己要招揽他还十分犹豫,如果不是越其杰的威慑太大,估计徐振业肯定不会来给自己当师爷。

    马铖对门口的家丁交代一下,这个徐振业以后就是自己的人了,来找自己不要阻拦,说完马铖没有进府而是骑上马去了南城。

    流民问题一直是明王朝的老大难问题,明朝因为人口发展,人均土地日渐减少,再加上朱元璋太能生,这些宗室都要占据大量的土地,所以从成化年间开始各地就已经出现流民。在万历年间土地兼并达到顶峰,在湖广武昌一带更是有上百万的流民聚集在各地。

    到了天启年间再加上小冰河气候影响,还有崇祯元年的流寇起义,整个北中国乱成一锅粥,所以大量北方流民南下渡过长江,来南直隶这里讨生活。

    南京作为整个南方的经济中心,自然有大量流民集中在南京。南京的流民都集中在南城外,因为南城繁华,需要劳动力很多,再加上聚宝门外有大量的寺庙,这些秃驴时不时的还搞一些施舍,所以南京聚宝门外大概有二十多万流民聚集。

    聚宝门外就是雨花台风景区,这里不要说后世,就是在明代也是风景名胜区,这里达官贵人出没自然不想看到浑身发臭的流民,所以将流民营设在远离雨花台的地区。

    聚宝门是南京的内郭城门,距离聚宝门二十里外还有外郭城墙,不过这里因为年久失修,城墙都已经毁坏了,只保留有几座城门。

    流民营就建在外郭安德门、凤台门、夹江门之间,这里有二十多万流民聚集,离得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有些像后世的猪圈味,马铖在远处就将鼻子捂上。

    二十多万人已经和一座中型城市的人口差不多了,为了维持治安南京兵部在这里设立了三个千户所,由一个守备负责。守备府就建在凤台门这里,一连十几间房子很是气派。

    现在守备府前聚集了很多人,一杆大旗在人群中飘扬,上面写着招兵的字样。

    马铖的亲兵上前分开人群,里面顾长卫和王显忙得焦头烂额。现在马铖手下就王显识字,这个招兵手续复杂,除了身高体格有要求外,还要记录士兵的姓名、籍贯、体貌特征,这些都只有王显一个人在干,自然够忙的。

    顾长卫看到马铖来了赶紧上来行礼:“大人,现在已经招了一百多人,这里流民太多,估计天黑的时候就能招满,不过大人这么多人晚上可怎么办?粮食住处都没有着落!”

    马铖看了看站在一边的那一百多人,身高都在一米六以上,年纪在二十岁左右,都是忠厚老实之辈,马铖看后很满意。南京这里的流民大部分来自山东,少部分来自两淮,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出精兵的地方,看来兵员素质要比凤阳的流民强上不少。

    马铖满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